明镜论

作者: 西蜀紫菀 | 来源:发表于2021-12-31 17:59 被阅读0次

    《明镜论》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是学习阳明心学最开始的篇章。

    王阳明认为,要做圣人,就得心如明镜。只有心里心境明亮无尘,才能真心真性行事,才能保持圣人的操守和涵养。

    一个人的心体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自然心无纤尘,就不需要去刻意打磨自己的心镜。

    但一般的凡人,由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使得我们心蒙尘垢,日久逾盛。我们要想做圣人,就得下一番苦功夫先将我们的心镜之上的斑斑驳驳的污物刮磨干净。

    只有当我们的心镜上干干净净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有飘落下来尘埃,我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才便于毫不费力拂去这些尘垢。

    如果我们不除去心灵上的被污染的蚀垢,心镜上固然有那么一点点没有被遮蔽的空间,尘埃落下来如若恰恰在这块地方,也看得见,也可拂去。如若飘落的污物落于镜子的斑垢之上,就不容易发现和去除了。

    况且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人性之中自有弱点,一旦养成了某些习惯,就很不容易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意识到了需要改变自己,才可能主动去改变。我们的古代贤贤为了修行,为了追求高深的大德,大道。他们有的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可以向他们一样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地去学习。

    王阳明强调的“明镜论”是一种心的修行,但不能过于专注于心,而将外部事物及人伦道德抛弃,陷入“虚禅”世界。

    佛家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又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明镜”是静寂虚无,王阳明所谓的“明镜论”则用“义”的有无和“居敬”的有无来区别儒教与佛教。所以,后世人评价王阳明此说:“一语道破儒释之别。”

    正如王阳明的一位弟子所说,阳明先生是借用“明镜”来比喻实践修行的重要性。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镜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yw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