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常常与“男权主义”相对应,被许多人想当然地理解为“女性压制男性主义”,无论女权主义者怎样解释,很多人还是认为:女权就是男权的反面,就是女人控制男人。
说到底,是命名带来的麻烦。
名称对应着概念,再对应着一个存在的事实,比如,女人,男人,两个名称对应着两个概念,在使用时,它的声音和图像让使用者把名称与事实关联起来。然而,名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关联着,使用一个名称时,使用者常常会本能地联想到另一个相关联的名称,并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名称的含义和它们彼此间的关系。说到“女人”会自然地联想到“男人”,谈到“女权主义”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男权主义”,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女权”就是“男权”的反面,就是主张“女人压制、控制男性”,甚至许多女性也这样理解“女权主义”。
其实,这完全误解甚至曲解了“女权主义”。无论是“男性压制女性”还是“女性压制男性”,都是男权主义,因为男权的核心是等级和控制,是专制,而“女权主义”的核心是平等和解放,是自由,而且“权”字在此是指“权利”,而非“权力”。所以,“女权主义”含义的核心是“平权”,强调的是“性别平等”,而不是“女性压制男性”。
但是,无论如何,由于人们在创造“女性”与“男性”两个词语时,是把他们作为一同出现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概念来对待的,它们在语言的系统和使用中具有对应性,也就是说,自从这两个概念和词语诞生之后,在具体的话语活动中,使用“女性”一词时必然是以“男性”为参照和对应,人们在使用“女性”一词时,会下意识地联想到“男性”,重要的是,会以“男性”的含义来理解、想象和定义“女性”,反过来也是如此,无论在具体话语活动中出对立一方的词语是否出现。同样的,当“女权主义”一词被创造出来时,也许创造者的初衷是女性的解放和性别平等,但由于“女性”和“男性”两个词在语言系统中所具有的天然关联,许多使用者会自然而然地把“女权主义”理解为“女性压制男性”,理解为“男权主义”的对立含义,这是“女权主义”一词最初创造者没想到的。
此外,还有“权”这个词,汉语中,这个词可以扩展成“权利”,也可以扩展成“权力”,“权利”是指人应当享有的利益,“权力”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能力,但在“女权主义”一词中,为简便起见,只用了“权”,而省略了后面的字,很多人(无论拥护者还是反对者)想当然地以为这里的“权”是“权力”,误以为“女权主义”就是要使女性更有“权力”,特别是控制男性的“权力”。然而,恰恰相反,“女权主义”反抗的正是两性关系中的“权力”,也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控制和压迫,争取的是女性作为“人”的“权利”,生而享有的权益,是两性间的平等。
更有趣的是,许多女权主义的女性拥护者也误解“女权主义”,她们觉得终于可以翻身得解放,可以命令甚至压制男性了,以至于许多男性抱怨说“你们女人的权力现在已经够大了,还要怎样?”事实上,这些拥护者都是在以“男权主义”的思维和行为倡导“女权主义”。
当然,这是“女权主义”在中国的遭遇,西方未必如此。作为舶来品,“女权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就是“女性主义”,意为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这一理论也讨论“权力”,但并不是主张“女性压制男性”,即便如此,“女性”一词本身还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相应的联想。但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时,加上了“权”字,又多一层麻烦,不明就里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常常把“权”误解成“权力”,纠缠不清,造成两性间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结果是,真正的矛盾没有解决,又产生新的矛盾,其实,很多新矛盾是误解甚至曲解造成的。
因此,不准确的名称给女性、女权主义带来很多误解,树立更多的敌人,有很多是不必要的。
语言,是个游戏,好好玩儿,但不是玩弄,而是尊重它,遵守它的规则,否则,麻烦不断,可能还伤着自己。
ctv.c�9���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