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复盘
问题一:我在想,你刚刚出道的时候,人们都叫你“小李”“阿宗”,后来越来越多人叫你“大哥”,你自己有没有、或什么时候敏感地发现人们对你的称呼改变了?
【tips:小切口的问题,涉及被采访人物怎样定位自己。】
问题二:台北是那些原创的歌曲、歌手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产业也很有气候,一切都很上正规,上海这个地区有一个怪的文化现象,就是说它原创的能力并不突出,主要是外来的演出很丰富,呆在这个地方,你会受到什么样的不同的灵感的刺激?
【tips:涉及被采访人物的创作灵感的来源问题,核心是围绕他的创作。】
问题三:你过去很多歌(之所以)出名,就在于你对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观察非常细腻,但是到了上海,有个天然的不利因素,你还没有想去观察别人,别人已经在观察你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有没有再想去了解下当地的这些人,他们的所思所想?
【tips:延续上一个问题,有部分与创作灵感有关,也有一部分与被采访人的个人身份转换有关。】
问题四:所以,你怎么去了解平常人的喜怒哀乐?还是说,你已经跟他们隔开一层?
【tips:追问,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问题,其实已经跳出地域文化的不同来谈,更加聚焦到人物本身。】
问题五:你曾说过,现在的这些歌手往往看起来都是大同小异的,我甚至有时候觉得他们的名字好像都叫得差不多,更别说他们唱的风格,你把这个人换到另一个人,我估计,反正我是听不出来(区别),我觉得他们都差不多。所以,你也说,实际上这是缺少好的制作人的表现。为什么会缺少好的制作人?
【tips:阐述了很多,核心问题只有最后一句,实际涉及的还是要了解被采访人自身的专业水准。】
问题六:所以,你要想包装一个歌手的时候,你是不是首先要说这个人是懂音乐的,这个人是有实力的,我才肯为他写歌?
【tips:追问,探寻的是被采访人作为音乐制作人身份时所思所想。】
问题七:人们说,你写歌(是)两大类,一种是作为内心独白式的,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内心的矛盾、一些纠葛、一些向往和希望,直抒胸臆这样写出来;另一部分当然是情歌,情歌大多数又是从女人的角度写的,把一些很细腻很微妙的感情写得很准确,让很多女性觉得别人不能了解的,你李宗盛了解。你为什么这么了解女人呢?
【tips:此处涉及被采访人的另一重角色,即对其创作者身份的探究。】
问题八:林忆莲的歌给我们的印象大多是比较哀怨的女人形象,但跟你合作后,我们发现她的歌曲慢慢地变得洒脱起来了,甚至还有怎么样开导其他的女同胞,要为自己多留几分那种气质,那种气质是不是也是你觉得有一种情感要表达的时候,你赋予这个歌手的,还是说林忆莲身上本来就有这种气质?
【tips:涉及创作者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问题九:能不能给我们举两个例子,就是说你写一首歌,当你真正能够和这个歌手的、他内心的东西完全能够碰撞到一起的时候,也许有的时候歌手会唱出你本来就是写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你自己没有有意识地要去写的东西,也许被那个歌手能够唱出来的,这种情况有没有?
【tips:同样是创作者和表演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问题十:说到金智娟,她艺名是娃娃,你曾经为了制作她的专辑,把自己的奔驰车卖掉了,这个事有演绎吗?
【tips:涉及创作者和表演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对某个趣闻进行查证。】
问题十一:所以你觉得这是你的责任,不是你老板的责任,对不对?
【tips:涉及作为制作人的被采访人的自我认知。】
问题十二:你年轻的时候写的那首歌《和自己赛跑的人》,你里面说的那个兰迪、那个弟弟,实际上你写的是自己,对不对?
【tips:从作品回到被采访人自己的人生经历】
问题十三:但,那时候你是很努力的吗?
【tips:接着上面的问题追问。】
问题十四:你知道有一段时间大陆的考生在考试前都要听这首歌,好像是励志歌,来激励自己,那如果这首歌你能够激励别人的话,当初你这个十几年不断地有人跟你说,你不行你不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人鼓励你?你靠什么激励自己?
【tips:追问,围绕被采访人的经历。】
问题十五:那她怎么在你拿了一个很差的成绩单回来的时候,她怎么表示很爱你呢?怎么能够给你鼓励呢?
【tips:追问,获取细节。】
问题十六:你在给你两个女儿写的那首歌《希望》里边,曾经说我要给你们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在你的《阿宗三步曲》里面也写,也就是说,希望一生不要有什么复杂难懂的事情,现在女儿都慢慢地长大了,当然你们又有了一个小女儿喜儿,你看到她们的成长,你觉得 你过去曾经这样的一个许诺能够实现吗?
【tips:围绕被采访人的家庭,实际涉及的是被采访人的家庭观。】
问题十七:【《最近比较烦》】其中有一句就是前方看不到岸、后边还有一班天才追赶,但你指的天才是谁?我们好像没有看到什么天才,还一大班,在哪里?
【tips:从作品再次回到有关被采访人工作生涯的个人烦恼之中。】
问题十八:人到中年以后,一个变化就是说,能够学会和自己的不堪处和平共处,能够跟自己的缺点和平共处,这个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tips:依旧涉及被采访人个体的生命阶段的焦虑。】
问题十九:那你说人到中年以后,可能这场戏已经唱了五分之二,已经唱了一半,那剩下来这段戏还要想想应该怎么去演,当然,通过你刚才这一番讲话呢,我们大概明白了你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但是,对于你还会怎么去演,我们还是不晓得。
【tips:接续上一问,涉及被采访人未来的人生规划。】
访谈架构分析
李宗盛当时住在上海,其在华语乐坛以双重身份较为知名,其一是创作者,其二是制作人。因此,从提问的内容可以看出,杨澜设计的问题基本是围绕李宗盛的这个“双重身份”来展开的,在访谈意图来看,其试图表现的是李宗盛如何平衡创作者和制作者之间关系问题。
另外,还隐藏的,或者说并未能突出的部分是,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李宗盛如何应对自己人生的种种问题,当然,这可能也是在后期的剪辑中被刻意弱化的部分。
在整个节目的编排上,基本上也是围绕三段来展开的,即:
身份 | 矛盾点 |
---|---|
作为歌曲创作者的李宗盛 | 个人经历与作品之间 |
作为音乐制作人的李宗盛 | 自己的理念与音乐人之间 |
作为普通人的李宗盛 | 个人奋斗与他人的影响之间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