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国人普遍喜欢在阵阵的鞭炮声中辞旧迎新。在“新春佳节到来”的特殊时刻,鞭炮声已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声音,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喜庆”“吉祥”的意思。这跟除夕晚上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是同一个道理。
而按我们家固有的习惯,大年三十吃完“团圆饭”、给孩子们发好压岁钱后,兄弟几人就三三两两的开始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当然,距离泰山家的路“并不太远”的情况下才可能这样。今年也一样。当我们一家三口驱车沿宽阔的高架一路向南、奔赴乡下老芊的老家时,“一路烟花相伴”。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
虽然杭州城里的部分区域,是禁放烟花爆竹的。但在乡下,或是在通往乡下的道路边的那些个村庄,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对于烟花爆竹,想放就放,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在每年仅有的即将迎来春节的美好时光里,就算你稍微过分一点,也没人会说你什么。过年了,放个鞭炮图个开心、图个喜庆,这谁都能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实在在的“鞭炮声”,就是最浓烈的“年味”。“没有鞭炮声的‘过年’,能叫‘过年’吗?”
回想我们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别的没有,鞭炮是断然不可缺少的。那个时候的鞭炮,也不像现在这么成串成挂的,严格来说,是“散装”的。5分钱能买一小盒,里面大概有20个鞭炮。这种鞭炮个头很小,前面的引线通常都比较长。燃放的时候,左手拿一还冒着青烟的松疖,右手拿着这玩意靠近松疖的冒烟处,这里往往隐藏着不易发现的“暗火”。待鞭炮的引线开始点燃时,一甩手将其抛出老远,然后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不一会,很清脆“啪”的一声,整个燃放的过程就此完成。
也有偷拿大人香烟来点鞭炮的。但假若被发现,“后果”一般都很严重。
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小孩子,男孩、女孩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还有一种鞭炮,体形硕大,有手指那么粗,外壳是用油布纸包裹的。这种鞭炮威力特别大,在我们小的时候,可不是一般的小孩子敢放的。更有一点,这种用油布纸包裹的鞭炮,点燃以后可以直接扔进水里而不会熄火。随着一声沉闷的“卟”的声响,在鞭炮的落水点会冲起一团水柱。而在这团水柱的周围,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有好些个一指长的小鱼因被炸晕而翻着白肚。还有一些个头稍大的鱼,也会被这种大型鞭炮给炸晕,不过没多久它就悠哉悠哉的游走了。所以那个时候,这种个头稍大的鞭炮,除了“迎新”,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用它在小溪里“炸鱼”。
至于“二T脚”“震天雷”这一类大型的鞭炮,在当时也有,但不常放。一来是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整体还比较穷,能买得起这种价格昂贵鞭炮的人,着实应该算是村里的“富人”、“万元户”一类的。二来,这种大型鞭炮一般用在家庭的“大型事件”比如婚丧嫁娶时。普通大众,是没有、也不敢有这么“奢侈”的想法的。
……
那个时候的“过年”,虽然我们穷得像个孙子,但开心得像爷。这种感觉,现在的孩子肯定是无法体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