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文氏家族

摘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文氏家族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0-16 06:31 被阅读0次

在古代,江南有四大才子,这四个才子之中,有一个人天生有些“痴傻”,他2岁不会走路,6岁站不稳,9岁仍然口齿不清。但就是这样一个“傻子”,却在他半百之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时刻,他就是文徵(zhēng)明。

文徵明

文徵明便是苏州文氏家族的人,因为他的才学和品行,文氏家族逐渐走向辉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文氏子弟不仅在书画领域有所建树,更是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州文氏家族,看看这个苏州城里的君子世家,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衰落的?

1、文徵明大器晚成,沉稳持重

文徵明的先祖其实是武官出身,到了文徵明的曾祖父文惠时,他开始经商。文惠一直供养自己的家族子弟读书学习,他的长子文洪考中举人,文洪的儿子文林则考中了进士,后来做到了温州知府。

然而,文林的儿子文徵明却参加了九次科考,全部落榜。在那个以科举谋前途的年代,苏州文氏的文脉似乎就要断送在文徵明的身上。

然而,父亲文林却从不这么认为。对于这个从小有些愚笨,科举一直不中第的儿子,文林反而给出了极大的肯定。

当时,与文徵明一起科考的是江南才子唐伯虎,唐伯虎在南京参加乡试,一举高中,而文徵明却名落孙山。面对文徵明的懊恼和自责,文林劝解儿子:“伯虎虽然有才,高中解元,但他为人轻浮,做事不稳,恐怕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呀。而我的孩子,你将来的成就,绝对是伯虎所不能及的。你要相信老爸!”

不得不说,文林的话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唐伯虎在下一次科考之时,被卷入纷争,锒铛入狱,最终导致他终身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回乡之后的唐伯虎,也只能住在茅草屋里,靠贩卖书画和朋友接济,过完了最后的人生。

相反,文徵明一直稳扎稳打,再加上家族文化的沉淀,以及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他在人生的后半段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

文徵明画像

后来,文徵明作为贡生曾经入仕,成为一个九品小官。文徵明并不满意这个官职,于是决定辞官回乡。回乡之后,文徵明造玉磐(pán)山房,他决定以后的人生只研究诗、文、书、画,不再参与政事。

文徵明有着常人不能匹及的自律和坚持。当初,文徵明曾经因为写字不好看而被考官看不上,于是文林请书法家李应祯(zhēn)来教授文徵明。文徵明十分刻苦,终日苦练,最终他的草书、行书、楷书无不精通,大字小楷字字都是精品。即使文徵明年近九十,他依旧能够写得一手恭正温润的蝇头小楷。

从文徵明的成功来看,苏州文氏家学深厚,家教深远,家风淳良,这样的家族学问给文徵明极大的智慧和勇气。而文徵明的成功也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这是苏州文氏家族几代人的积累和教育结果。

2、文震孟直言不讳,被贬离京

大器晚成的文徵明一直活到九十岁才溘(kè)然长逝。我们从这位苏州文氏真正的奠基人身上,可以感受他恬(tián)然淡远、善良真挚的气质。这种气质有别于王侯将相或者科举家族,具备能够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文徵明去世之后,他的子孙秉承着他的遗志,以诗书来传家。据统计,从文徵明开始,苏州文氏一共出现过六十二位诗人、画家,在中国古代,苏州文氏算是文化巨族。

公元1622年,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高中状元。文震孟在夺魁之前,与文徵明一样屡战屡败。在文震孟四十岁时,他的试卷被明熹(xī )宗一眼相中,当即钦点文震孟为当科状元。

文震孟

文震孟从二十一岁到四十九岁,经历了十次会试,才高中状元。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并未改变文震孟的憨直作风。文震孟在朝为官仅仅八个月,他就上书弹劾非常有权势的宦官魏忠贤。魏忠贤当时被称为“九千岁”,从这个称谓上看,足以见得魏忠贤的权势有多大。文震孟的弹劾让魏忠贤大怒。最终,文震孟被仗打八十大棍,随后被贬出京城。

文震孟晚年的时候,魏忠贤利用明熹宗贪玩的性子,开始把持朝政,打击异己。当时与魏忠贤作对的很多大臣都被害,有些百姓也受到了牵连。在这场腥风血雨中,文震孟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怒骂魏忠贤。

当时在苏州有许多东林党人,他们立志铲除魏忠贤,实现清君侧的目的。文震孟也加入其中,并积极参与东林党的活动。这件事让魏忠贤大怒,他挑拨明熹宗拆毁东林书院,还杀害了许多东林党人。文震孟也受到了牵连,他被剥夺官籍,成为了庶民。

直到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崇祯皇帝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文震孟才重新被召回朝中。

文震孟重新入朝之后,他给崇祯皇帝讲解经史。有一次,文震孟在讲课的时候,发现崇祯皇帝翘起了二郎腿。于是,文震孟故意高声朗诵“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他还紧盯着崇祯皇帝的二郎腿,崇祯皇帝只好将二郎腿慢慢放下。

由于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文震孟只做了三个月的宰相,就因为党争而不得不再次离职。回到苏州不久后,六十三岁的文震孟因病离世。

3、文震亨恬静淡雅,舍身成仁

文震孟还有一个弟弟文震亨,他十分擅长诗书绘画。文震亨曾写下《长(zhànɡ)物志》,长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是必须的、多余的东西。比如,花木、水石、禽鱼、书画、蔬果等,这些长物彰显出苏州文氏对于生活美学的提炼与感悟。

文震亨讲解米汤如何滋养青苔,具体做法是把五六十粒米,放入两碗水中,等有了能照见人的粘稠度,放凉之后,再去滋养青苔。

文震亨还在书中写道,自己把茶叶放在荷花里熏一夜,第二天再把茶叶拿出来招待朋友。因为茶叶在荷花中熏过一夜,所以能够散发出清香,而冲泡茶叶的水一定要用冬天储存的雨水。

有朋友不解地问他,为何要写这种生活小事?文震亨回答道,如果将来人们忘记如何好好生活,至少有这本《长物志》能够作为参考。

文震亨

如此热爱生活的文震亨,在民族大义面前,却并未留恋现有的温存和安逸。

公元1644年,文震孟已经去世八年,明朝灭亡。当清军攻破苏州的时候,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仍然在世。当时,清军要求百姓剃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为了捍卫自己内心的信仰,文震亨决定不剃发,最终绝食而亡。

文震亨死后,他的继子文乘(chéng),在暗中联络文人义士,企图反清复明。这种不顾个人危险,只希望能够恢复国家的大义,同样展现了苏州文氏的君子之风。最后,文乘的计划被清军发现,他们逮捕文乘,并将他斩首。

文乘就义之后,妻子也自杀殉葬。文家也就此败落。

苏州文氏,这个从明朝初年以武官起家,转而从商,再从文的家族。先后出现了文徵明这样的文化巨星,以及文震孟这样的状元宰相,最终在明末清初的时代变革中,因为忠义而消亡。

即便如此,后来的人们也不会忘记,在姑苏城外,有一个曾以善良、忠诚、恬静、淡雅而闻名的文氏家族。他们不仅为中国奉献了文化,更凸显了忠贞报国的精神。

在和平年代,他们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在动荡年代,他们是挺身而出的时代英雄。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人。他们一直有着文雅而浩然的正义姿态。因此苏州文氏这样的君子世家,永远不会泯灭于历史之中。

相关文章

  • 日记II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日记II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三乐中,我认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确是一乐也。 何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 随笔摘抄——君子之道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君子之道。

  • 面对

    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题记 面对“...

  • ,,,

    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风光霁月,,呵呵呵呵

  •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 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你的身形是正的,不需要去要求影子直,它自己都是直的。就是说一个人不需要强求别人怎么...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格的尊重, 是一个优秀的人 最善良的本真。 对不及自己的人给予真诚的包容, 是一个豁达的人 最阳光...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语出《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 做人堂堂正正

    做人,堂堂正正 仰不亏于天,俯不怍于地 无愧于天地 无愧于人 行走人世间 问心而无愧 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 走过每一...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当一个人受到良心的谴责时,即使别人不知道真相, 他的心灵也不可能得到安宁。 高尚者无论走到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文氏家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jx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