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打卡学习这事儿。打卡看似是个好方法,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看得见努力,也能增强信心。把大目标变成每天的小任务,感觉轻松又不痛苦,成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呢?
你可能也有这种经历:为了学习制定了好几个打卡计划,每天都坚持。可一旦某个计划中断了一天,你就想放弃整个计划。是因为你太贪心,还是太追求完美呢?其实,背后有个隐藏的心理机制叫动机转移。
动机可以转移,可以向好也可以向坏。而打卡的动机,往往容易向负面转移。你可以观察一下朋友圈里打卡的人,他们每天都打卡打得很起劲,但最后真正学有所成的人却寥寥无几。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卡只是一场短暂的狂欢,没过多久,他们就会出现在另一轮打卡活动中,或者无声无息地放弃。其实,我并不反对打卡,但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就拿“微信运动”来说吧,这个功能可以让你每天的步数显示在排行榜上。本来不排名也没什么,但一排名,事情就变了。不管以前爱不爱运动,人们都开始拼命走路,为了能在排行榜上有个好名次。这看起来是好事,但问题就在这里。从排名的那一刻开始,人们的锻炼动机就发生了转移:原来是为了身体健康,享受运动的美好,现在却是为了能在排行榜上有个好看的成绩。
同样的,打卡活动也是这样。一开始,我们都是出于学习成长的动机去打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当意志力也难以支撑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给我们找借口:“只要完成打卡,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于是有人在网上买刷步神器,有人早上5点打个卡然后继续睡觉,有人只拍照不读书。这些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时,也会为了打卡而降低标准。
更糟糕的是,一些人的学习动机甚至目标都发生了转移。他们忘记了学习的初衷,比如学英语的初衷是为了和外国人流利交流,但时间久了,他们的目标就变成了每天背20个单词,只关心完成任务打钩,却忘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所以说,打卡并非坏事,但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确保我们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第二种情况: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就是说,只依赖打卡不仅可能转移你行动的动机,还可能降低你的行动效能。这背后有另一个心理机制叫认知闭合需求。就是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想给这个问题找个明确的答案。把这个概念放到行为上也是一样的:一件事如果一直没完成,你就会老惦记着它,希望早点结束;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刻趋向于零。
所以你看,打卡虽然能帮助我们分解任务、增强信心,但也可能让我们的动机从学习本身转移到完成任务上。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我们的学习动力源于真正的内在需求,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场“打卡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