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宝,可爱小女生,现预初六年级学生一枚,刚自主竞选到班级班长之职。小书虫一个,小厨师一个,小舞蹈家一个,小歌唱家一个,小画家一个,小记者一个、小慈善家一个、小知心姐姐一个、小帮手一个、小保姆一个……
接到一个发言任务,说要我从教育研究者家长的角度,谈谈家庭教育中怎么开展劳动教育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702336/4183f2cba45a1894.png)
其实,我觉得,教育从来都不应该是提前设计好呵能预设好的,也就因此从来没有对自己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问题进行过刻意的设计和实施。我们常说:我家孩子是散养+放养出来的。这是真的。在我们家里,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亲密的朋友和伙伴关系,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陪伴,很少相互限定和规范彼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的角色或许稍有转变,但主要的还是她成长的有益陪伴者。现在对比反思之后,我发现,也正是这种陪伴,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让她能够大胆、自信、阳光的走出温室,去大自然、大社会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同样的,也正是这种陪伴,让她有了愿意尝试各种各样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的兴趣和乐趣。
那么,如果说真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享我们是“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话,我的答案就是“有效陪伴”。有效陪伴不是简单的陪伴,是有条件的。这里我想尝试着从四个方面来表述下我们对于“有效陪伴”条件的理解:
首先,有效陪伴的前提条件是平等的亲子关系。
在我们家里,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她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有了胎动、开始和我有了交流互动,我就经常会和她聊天。不是讲故事,是真的聊天,聊我在办公室、超市、马路上看到听到的各种经历,高兴的不高兴的。做饭时,我会告诉她我在做什么、吃的时候我会问她味道怎么样?……她出生后,就更是如此。所以,结束产假复工初期,我和孩子之间没有很煎熬的分离焦虑,没有她的嗷嗷哭闹,因为之前我已经给她讲了多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妈妈要上班了,下班后妈妈再回家来陪宝宝;宝宝在家有宝宝要做的事情,就是吃饱了睡觉养好身体健康长大……
这种平等的交流和协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建设”基础上的“同理”。但那时真的没有想那么多,就是觉得,我和孩子是相互的亲密的陪伴者,能有这样一个小天使陪伴着我,我很感恩很快乐。
而这种平等的陪伴关系,作用于我家大宝的一个直接反馈,就是她11个月时会走路 、开口说话就成了句子,我和爱人下班回到家她幼小的小手就会帮我们拿拖鞋、接我们的包包。这些其实从来没有人教过她,是她自己观察我们平时的行为后自己学到的。(父母的行为是孩子行为的示范)
有效陪伴的第二个条件,是对孩子的信任。
孩子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包括前面所说的,她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和她交流人生问题、谈“我和你该怎么相处的规则”,肯定有人会觉得荒诞。
我们不这么认为。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就会发现,所谓的有些孩子存在的规则意识缺乏,其实就是在关键的时间点、关键的事件上,我们家长错失了基于信任之上的、和孩子之间进行的平等协商。
举个小例子:我家大宝在观察我们动作进行模仿的时候,也有力不从心、让自己受伤的时候。记得她一岁零2个月那个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刚泡了一杯热茶放在茶几上,她想端给我让我喝,结果杯子太沉、两只小手没有足够的力气,杯子往她胸前一歪、开水就泼到了她的小胸脯上,我看到后立马把她薄薄的上衣脱下来,她的小胸脯已经红成一片,有些地方还起了泡泡,小家伙看到我慌乱的动作,竟然没有哭,乖乖配合我给她找药抹药。
按说经历过这次事故之后,我们应该谨慎些,把所有可能有危险的物品都收好藏好,不让她拿到碰到。但我们没有那样做,因为孩子在逐渐的长大,她对自我的认同让她有了更多自己动手尝试的动机和愿望,有些危险是防不胜防的,与其堵不如疏。那次之后,只要是在她面前做事,我们更是会着重和她叨叨一些这个怎么用就不会伤到自己、那个怎么做就会是比较安全的。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学习,是有能力在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发现,打那儿以后,在端水杯之前她都会用自己的小手远远的试试温度。在模仿我们大人们用剪刀、菜刀、水果刀、螺丝刀、针线等等各种工具时,她都会用我们教她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来操作,自己还会总结出一些使用技巧和心得。
再后来就是她自己不断的拓展家务劳动范围:从收拾床铺、书桌、做布艺女红,到修理自己的玩具,再到自己洗头洗澡、洗小内衣袜子、烹炸煎炒下厨。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