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立足时代 放眼未来;高质量发展。课程是核心,评价改革是重要任务,课堂是主阵地。备好课——上好课
日前,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开展“”党员教师引领课 暨集体备课展示研讨活动”。学校全体教师及金子坝实验小学老师参与活动。
3月3日上午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语文名师黄蜂执教习作例文单元《那个星期天》。
开课出示学生预写的片段,这是本单元第三个板块“初试身手”的作业任务。采用逆向思维,提前植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再结合课文,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任务二中采用的是先放再扶的方式,黄老师大胆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到了六年级,无论是方法、知识、策略的积累还是语言与运用、思辨的能力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一步步悟出本篇例文融情于景、融事于情、融内心独白于情的写作方法。课的结尾, 老师通过再次出示开课那个孩子的片段让他修改 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数学名师谭寒英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谭老师从两个方面构思课堂:一方面呈现引导发现和美课堂和361高质课堂融合后的几个环节。另一方面依托2022版课标《统计与概率》领域中《平均数》一课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业要求和教学建议”设计教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意义探究和学生数据意识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淡化纯求平均数的计算。课堂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复杂的情景资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百星”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和分段统计的价值,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学科的融合。总之,整个课堂诠释了2022新课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聚焦核心素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党员李娅老师执教三年级科学《土壤里有什么》, 本课是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和岩石》第一课。
李娅老师依据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到土壤的成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问题导入土壤里有什么?学生根据以往的、已有的概念回答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土壤,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接着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土壤里还有什么:实验一将土壤放入水中,学生看见有气泡产生就知道了是因为土壤里有空气,第二步搅拌水中的土壤会发现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些黑色的物质,以及还有一些让水变浑的细小的颗粒,而这个实验的第三步是静置,因为静置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此老师把它调整到做完第二个实验后再来观察。
实验二加热土壤。因为之前学过酒精灯的使用,因此实验之前老师先带着一名学生演示了一下如何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注意什么、实验中要如何观察。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再介绍什么是腐殖质,并了解腐殖质是黑色的,加热时有糊臭味,从而知道在实验一中看见的漂浮在水面的黑色物质,闻到一股臭味都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最后通过观察静置过后的放入水中的土壤,让学生用手碾一碾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标本,让他们感觉到颗粒感,还知道它们是黏手,从而得出科学的名字:黏粒。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及实验活动,学生逐步建立起土壤里的主要成分的概念,最后拓展部分以苹果作比,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本次课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板书,条理清晰,对于学生以后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月3日下午,开展了说课、议课和集体备课展示活动。
三位执教老师分别就本次执教的课结合本次党员名师引领课引领的方向进行反思性说课。
接着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就大单元如何进行集体备课进行示范。首先主备人从单元教材分析,大单元任务活动设计,课时活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几方面谈了她的思考。接着组内老师重点对目标和活动任务及作业板块的的内容针进行研讨,最终形成本单元上课的教学方案。本次集体备课,很好为各个教研组指明了方向。
随后 ,黄华校长结合上午的三节课以《素养导向下和美课堂的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为主题进行讲座。
在黄校长的讲座中 ,他主要从以下方面为老师们
教什么——怎么教
备课备什么?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精准 才能高质量
三级目标:课标(学段)——单元——课时;
学情: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
对话:教材文本(单元导读 课后练
教学过程:学段特点 灵活运用重中之重:
学习情境创设(真实)——真实性,生活性,活动性,典型性。 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 利于思维发展(思维起于问题,不是确定结论); 利于知识迁移和应用; 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没有问题就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利于发生共鸣,使学习成为综合性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育人的前提是"眼中要有人",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任务驱动,即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具体任务,在真实的情境里,围绕任务完成展开教学过程,最终展示成果实现有效学习。任务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建立文化自信,得到全面发展。如今天的语文课开课时通过展示课前学生自己写的片段,引导学生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到底怎样修改?从而带领学生带着这样的求知欲走进课文的学习。学完课文,悟出方法后又带领学生走出文本 回到开课时需要修改的片段,让学生进行现场修改,从而达到展示成果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
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驱动性;学习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任务科学化、艺术化,着眼素养形成,达到提高学生运用与表达的关键能力。
学习活动设计要有 趣味性、综合性(跨学科)。如,今天的科学课的导入如果改为用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样就实现了学科的融合,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研学,交流,碰撞,生成,思维(批判思维) 深度学习 高阶思维作业设计与评价探究
新目标召唤新教学 新教学需要新设计计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 观念,思维,教师必备技能。——克服“碎片化”教学,有利于整体建构。——以大主题,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或者开发,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
在大单元教学中,第一步要深入研读单元所有的教学资源,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系统梳理出文本内容囊括的文化信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点,按照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螺旋式推进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变序、重组和整合,并建立起不同文本资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合力 营造学生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大单元学习体系。
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总目标的引领下,大单元教学要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中去,需要一个个“小目标”的支撑和对接。
辩证把握"大结构"和"小任务"的关系,以统筹局部与整体为关键
与传统的单元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具有"大结构"的特性。围绕要实现的"大素养",将教学目标、情境、内容、活动、方法、资源、评价等相关要素,按一定的内在逻辑进行搭配、排列和整合,使之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这就形成了一个"大结构"。"大结构"常以统筹布局的整体教学思维和主题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大结构"的搭建,需要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文本之间的逻辑关联点,子任务的确立和具体教学活动安排的依据,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呼应关系。
单元教学设计:
确定主题——明确目标——逆向设计——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需要主题明确,目标明确,逆向设计;——需要科学合理实现“学-教-评”一致;——需要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需要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