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菩提树下的老人                         

菩提树下的老人                         

作者: 其实我的名字很简单 | 来源:发表于2019-04-13 20:48 被阅读0次

    从小,看他的漫画长大,寥寥几笔,简单却意味深长,“一个壶,几个杯,一轮新月便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后来,参观他的故居,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天井走进客厅看到简单的摆设。这样一位在菩提树下的老人,正是丰子恺先生。

    菩提树下的老人                                             ——记丰子恺先生

    看到丰子恺的画像:单薄的身躯,长布衫,花白的头发和长胡子,正如一位得道高僧一般,难道这就是他师从弘一法师,佛性的体现!读丰子恺的散文,就像在倾听一首首抒情诗,又像是在聆听石门湾里以为善良的老人在拨弄琴弦。他简单质朴的语言,不加华丽的修饰,却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他不像是鲁迅那样激昂地怒斥封建礼教吃人的现实,也不像郁达夫那样用最为坦诚和露骨的语言表现自己,他用自己最朴质的语言发现生活中的美,读他的散文,让我感觉很亲近,很自然。

    一、他们是丰子恺上辈子的小情人们

    丰子恺笔下的孩子就是他的“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他写了很多关于孩子们的散文,每一篇都能体现出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当儿女绕膝,叽叽喳喳时,当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充满着稚拙时,当他们熙熙攘攘地争吵玩耍时……无一不在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真切的爱,丰子恺就把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情倾注在笔端,传递给更多的父母。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儿子是妈妈上辈子的老公”,那么丰子恺和他的孩子们之间更像是一种亲密的友人,孩子们在爸爸面前没有束缚,而爸爸在孩子们面前亦无威严。

    菩提树下的老人                                             ——记丰子恺先生 菩提树下的老人                                             ——记丰子恺先生 菩提树下的老人                                             ——记丰子恺先生

    在他的《给我的孩子们》中,瞻瞻,阿宝,软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瞻瞻,是一个全身心公开的孩子,一哭一笑,一蹙一颦,都能牵动爸爸的内心;阿宝,喜欢给凳子穿鞋,然后在边上欢乐地说:“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是何等天真的行为啊,在她的世界里自有一番乐趣;软软,喜欢拨弄丰子恺的长锋羊毫,用她稚嫩的小手挥舞偌大的毛笔……孩子们的率真自然、开诚布公、坦率耿直,和大人的所谓的沉默含蓄相比,那才是最真实的想法。他在文章开始时便用深沉而真挚的感情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而他最后的一段文字,看到又让人不免产生伤感“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当孩子长大,他们本生的纯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于生活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退却、顺从和妥协。在这里,丰子恺又为了挽留这黄金时代,他把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生活作为他作画的题材,结集成册,希望能够保留一点“春的痕迹”。但是,到孩子们懂得他的“这片心意”时,童心已不再。因此他一方面对童真世界加以赞美,一方面又为童真世界的终究逝去而感到悲哀。我觉得丰子恺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有一种矛盾的心情在里面:一方面是赞美孩子们的纯真,羡慕他们毫无保留的内心,而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终将逝去的童年而感到悲哀!

    二、它是丰子恺心里最真的爱

    缘缘堂是丰子恺心灵的物化,他们一家在缘缘堂的五年,度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都是欢愉的。春天里两株重瓣桃花;夏天里红樱桃绿芭蕉,葡萄新叶;秋天的葡萄垂落;冬天的热汤饮茶,一派其乐融融。同时在缘缘堂期间,也是他进行创作的丰收期。因此,他说:“我只费了六千金的建筑费,但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同我交换,石季伦愿把金谷园来和我对调,我绝不同意。”可见他对缘缘堂的深深的爱和珍惜。特别是当他逃难时,得知缘缘堂被日军夷为平地时,他发出了深深的怒号,愤怒之下的他一下子写了《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和《辞缘缘堂》。

    他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在回忆着在缘缘堂度过的每一天的美好生活,和平幸福的光景,欢喜畅快的生活,安闲舒适和温暖安逸的趣味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当时缘缘堂已经被日军摧毁了。现在我们所参观的缘缘堂是由政府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建筑特色。即使你没有去过缘缘堂,但是我相信但凡和它相处过五年的任何人听到它被夷为平地的消息都是愤怒的。在五年里,发生在缘缘堂的每一件大事小事都会被深深的记忆。

    方伯荣先生曾经说过:“烟雨蒙蒙访石门,缘缘堂里寻旧梦。倾听先生吟诗篇,弦外余音见真工。石门湾里木场桥,梅纱弄中是恺翁。平凡琐事寻常事,字里行间乡音浓。”

    三、平凡之中的事无大小

    因为和丰子恺一样,同为桐乡人,所以对他所写的关于家乡的散文总觉得很有亲切感,存在很多共鸣。读他的散文时,总有一些场景能够非常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的,似乎是我亲身经历的一样。丰子恺的散文以小见大,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他总能透过生活中的最细微的小事去发现生活的美。

    他的《忆儿时》中讲到的三件小时:养蚕、吃蟹和钓鱼。我虽没有钓过鱼,但是我家养过蚕。小时候,我跟着奶奶去采过桑叶;吃过红的、紫的桑葚;看过蚕宝宝上山……所以,当他讲到“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时,仿佛讲的就是我们家养蚕一般熟悉。小时候,我也吃过糖塌饼,家里也养过鹅鸭……这样细微的小事,在我看来本是习以为常的了,而在丰子恺的眼中,平凡之中尽显农村最朴实的生活。

    很多农村本身的淳朴已经被钢筋水泥铸造的繁华都市取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在乡间捕鱼,还有多少人会认识田间的稻谷,还有多少人还知道蚕宝宝要上山吐丝才能作茧……

    这位菩提树下的老人,用他豁达幽静的心,通过笔触传递给我们率真,淳朴。也许是他的慈悲心怀,他笔下的鸭都能“颐养天年”,他写的鹅是那么高傲,他家的猫似乎都能更幸福一些。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生或许只是一场梦,梦里花落,我们能知多少?我想来:如若我们能保持一颗像丰老一样的豁然之心,生活是不是就会更轻松一些,愉悦一些!

    菩提树下的老人                                             ——记丰子恺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树下的老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or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