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跟我吐槽,说她情愿去上班,也不愿意周末在家带娃,因为两个娃娃此起彼伏“妈妈,妈妈”的叫唤声,让她的头都要炸了。
外甥女捎带夸张地说:“一天至少要听1000次‘妈妈’,我要崩溃了。为什么他们总来烦我,让我一刻也不得安宁?”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88824/bca39c63ca547f7a.jpeg)
其实外甥女的吐槽,代表了一部分宝妈的心声。曾经在朋友圈看见一个宝妈发圈说:妈妈、妈妈、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叫,叫得我的耳刮子嗡嗡嗡......
在家里,孩子们喜欢缠着妈妈,本来是一件甜蜜的事情,却因为孩子太过黏人,让妈妈们没有一点自己的私人时间,有时确实也是件烦恼的事情。
“孩子为什么总是来烦我?”针对这句来自妈妈们灵魂深处的拷问,年糕妈妈李丹阳是这样回答的,“不是孩子来烦你,而是你在烦孩子。”
乍一听,妈妈们都会觉得很无辜,“我怎么烦了孩子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生活场景:
孩子来找妈妈玩,妈妈却忙得头也顾不上抬,她说:“宝宝,你先自己玩会儿,等妈妈做好饭/拖完地/忙完工作/洗好衣服......再来陪你。”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来找妈妈,妈妈还是这样回答孩子。次数多了,妈妈不由得提高了声音,怒道:“你没看见妈妈在忙吗?叫你等一下等一下,你自己不知道玩吗?”
于是,孩子委屈,妈妈生气,双方都不开心。
孩子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来找妈妈?一声又一声地喊“妈妈”?是因为他们想得到妈妈的关注,而这种需求一直没有被满足。因为妈妈们关注的焦点,一直在自己忙着的事情上。
还有一种生活场景:
孩子一个人在写作业,家长们在旁边陪读。期间,家长总是一下子跟孩子说,“把头抬高一点”“坐姿端正一点”,一下子又觉得孩子读书辛苦了,又是送水果又是送点心。
或者孩子在玩积木,妈妈却说:“积木有什么好玩,玩这个拼图吧,你不是吵着要买拼图吗?”又或者说:“哎呀,你怎么这样搭?那样搭更好看。”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是在学习还是玩的时候,家长总喜欢不停地去参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家长认为自己是好心,但在孩子眼里,家长就是在烦他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88824/0c7a3e7138d0b7fb.jpeg)
正如家长在工作或休息的时候,孩子总是不停地叫你,你也觉得很烦一样。这一切,只不过是孩子模仿了家长而已。
所以,家长如果想要孩子们不要总来“烦”自己,能和孩子各玩各的,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一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就是给足孩子的陪伴和关注。
陪伴孩子,并不是陪着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需要我们暂时放下手机,放下那一大堆的家务活,放下那做不完的工作,放下焦虑的心理,真真正正和孩子一起玩。
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哪怕这个时间只有十分钟,只要孩子的需求被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孩子是会一个人去干自己的事的。
年糕妈妈讲了一个她和年糕的故事。有一段时间,在晚上八点,年糕妈妈都要开一个视频会议。晚饭后,年糕妈妈就会陪着年糕,一起玩游戏。那个时间段,年糕妈妈会像开会那样,把手机静音,不接听电话,让年糕觉得,在妈妈眼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年糕妈妈放下一切事情,真正地投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做好孩子的配角,一切听从年糕的指挥。当时间到了7:55的时候,她就会对年糕说:“现在把妈妈变成工作的怪物吧。”然后年糕就会笑着把她送到书房,然后转身去玩自己的,绝不会打搅她的工作。
年糕妈妈就是充分满足了年糕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心理需求,并且在玩的过程中,把玩耍的主动权给了孩子,不对孩子做批判,更不批评、指责孩子。所以,得到了满足的孩子,是不会再缠着妈妈的。
二是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时,家长也不能去烦孩子。让孩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把学习、玩耍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孩子在精神上满足了,他也不会再去“烦”家长,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专注的好习惯。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88824/484524482033606c.jpe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你想孩子不烦你,那么你也不能去烦孩子。儿童心理学家科恩博士在《游戏力》里说,如果大人在游戏区里更多地配合孩子,遵守孩子的规则,孩子也能学会在日常生活里,更多地配合大人,遵守大人的规则。
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得到了满足时,你就会发现,孩子变得很乖,不会再一天千百遍地呼唤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