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反思:暂时性失去“元认知”,会导致天性夺回控制权,即时满足+避难趋易也就成为最高优先级;
2、把这种状态称做 “记不住”,记不住最高格局的目标,于是暂时性迷失,而没有高价格观的指导,自然就依照本性做选择;
3、所以应时常有提醒机制,让暂时性“记不住”快速恢复过来;
4、正念练习可以提高反查能力,座右铭式的标牌也会增加反查节点;
5、下一步行动:
(1)继续正念练习,月度打卡目标要求80%;
(2)在工作台增加提醒标牌,增加“记不住”反查节点;
(3)收录“记不住”到自我警醒;
【二】
1、由一篇诗选谈起,扯得比较远,最终得出不喜欢文艺范的种种;
2、给文艺范的形容词是:伤春悲秋、拖泥带水、理想主义、过于注重感受、推崇及时享乐、口气豪迈却行动犹豫……
3、事后反思这有些片面,只是通过有限的所读得到的感受,不能代表所有;
4、也意识到这仅仅是一个人的一种“感受/看法”,而非是“定义”,但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意见”;
5、下一步行动:
(1)区别其他人的“感受/看法”,这可能并不代表事实;
(2)每个人的想法都只是那一个角度所得,要接纳非自己角度的观点;
(3)记住如果自己有发表感受看法的权利,那所有人都有;
【三】
1、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洗漱台前镜子因为溅水的缘故,下半部分有很多水渍斑点,但自己却很久都没能“看到”;
2、用玻璃刮清理擦干净,整面镜子亮堂不少,前后对比十分明显,这时却也有家人没能“看到”变化;
3、说明我们对一些习已为常,容易视而不见“看不到”,尽管它前后变化或是特征明显;
4、反思,那我们对待自身的固有行为模式,也同样会“看不到”,因为太习已为常根本就不容易让人关注;
5、下一步行动:
(1)记录到个人警醒,记录关键词“看不到”;
(2)保持每日复盘,增加新目标:看到那些“看不到”;
(3)挖掘“自己看到”和“别人看到再提醒”,是否有很大区别?教训技术上帮助看到似乎是高明做法;
【四】
1、经常回顾,会发现仍有很多“以为自己懂了”的知识存在;
2、初始有些知识,听到以为记住就是“懂了”,后来觉得可笑,当然需要背得下,只有记住才会懂啊……
3、后来发现光背得下也仍不是“懂了”,需要自己亲身验证,有那种恍然大悟“说得真对”,这才算懂吧……
4、还是幼稚了,即使背得了,也亲身验证,在长久的时光岁月,我们还可能会“短暂忘记”,但这比最开始“懂了”的程度更深;
5、借用哲学四个层次的形容,“知道、相信、信任、信仰”,只有超过知道进入到相信,才是刚开始懂,达到信任才是真懂;
6、下一步行动:
(1)新建《知道》笔记本,记录被遗忘的“知识、道理”;
(2)补充完整需要文字版记录的收获,并分版本编号记录每次迭代;
【五】
1、最近制作EXCEL表格较多,主题各式所以形式也不同,发现制作路径与形成一种“规则、模式”很相似;
2、比如某一主题的表格,起初是零模板,需要先建立一个雏形,然后通过后期试用慢慢调整;
3、而有些主题表格是有参考的,模仿别人分享过的排版制作就行,在之后会修改成更适合自己的;
4、如果想展现的表格主题较复杂,找不到模板也没有雏形思路,会在这个开始的过程卡很久,直到雏形1.0版建立后才一马平川到搞定;
5、通过这段“表哥”历程,收获到不管是模仿已有或是初阶版本,都一定要建立“起点参照”,只有完成零到一的突破,后面才能开始;
6、下一步行动:
(1)碰到卡壳的任务进度,尝试以“零到一的突破”思路解决;
(2)不要认同“建立就要完美”的想法,只要开了头,后面自然会迭代到“完美”;
(3)关联“先完成再完美”,思路相似但阶段更早;
【六】
1、反思自己的一个学习现象:虽然不停地“学习”,看各种书各种视频,各处请教讨论,广度足够但学习质量不够深入;
2、也看到很多人向外求教读课程,知道和懂得很多东西,所学内容能轻易交流分享,可转换率却并不够贯彻使用;
3、把这种“学习现象”定义为第二阶,就是由“知道”刚过渡为“相信”,但并没有从茫茫多“相信”里挑出“信任”的那个;
4、只有特别“信任”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自身的情况并非学习不够,而是总以为有更好的,而不愿尽早确定“信任”,需要“断舍离”的态度;
5、懂得多,但都不精,并不是学习不够,也许是不知道哪个最好;
5、下一步行动:
(1)建立认知:像确立交易系统那般,条条大道通罗马,知识学习得再多,但不能建立为“系统”也是无用;
(2)思考是否区分“广泛学习”和“精选学习”,前者是“知道、相信”,后者是“相信、信任”;
(3)记住只有再深入地学习,才能从所学的内容里区分出“哪个值得信任”,还是要回到学习钻研上来;
(4)“学习”这个动作,同样要做减法,把“什么都想学”换成“什么都想了解”,重新定义“学习”的深度;
【七】
1、听开学新生发言,体会不同的目标将决定未来四年时间的成分;
2、就像吴军博士提到的“见识”那般,什么样的眼界决定什么样的目标;
3、但如果出生就是井底之蛙,是不会想到井口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这又很悖论;
4、有种不算认知偏差的误区:因为自己“想不到”,所以不会意识到有另一种存在性;
5、下一步行动:
(1)应该把增长见识、格局当作目的,从较高的位置俯视,会影响心理和决择;
(2)读书、访谈、讲座很多都可成为途径,也应比“看热闹”多些刻意性、目的性;
(3)整理归档这周的迷糊三误区:“记不住”、“看不到”、“想不到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