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出版的时候,拉马丁评论:这书里面的角色都不是人
很早以前读过这本书,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感觉,角色如雨果笔下的提线木偶,一切似乎都是虚假的
雨果对拉马丁的评价大为光火,对家人说:我被天鹅咬了一口
有些事儿真由一系列巧合或概率串起来
最近读的书,提到我们的原罪:赤裸、丑陋、羞愧、惶恐、自卑、懦弱,内心充满了愤恨与抱怨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什么会让我们痛苦,如何让我们痛苦,甚至怎样让别人痛苦。
相反知道这一点,很多人自由选择了:帮忙纠正这个正在偏离航线的世界,让它离美好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
那时我的认知里面缺乏关于世界的这部分,于是将其视作假的或者不正确的,这样就实现了认知的自洽,然后这个认知和理解持续了十多年,直到某天审视时,才发觉是之前错了
[我们听过的很多故事,思考的逻辑多次出现一个词,叫做「因为」。这个词是在干嘛呢?是在发生的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关联。前面的一件事发生了,会导致之后的一件事情发生。比如苹果落地这件事,是由一个力量导致的,它叫做引力。
这种解释方式已经变成了我们思维习惯的一部分。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件事跟哪些事情之间有联系?找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因果思维。]
这也是我用的比较多的叙事和思考方式,这其中出现了大量的谬误或者模糊处理的部分,由于无知或者偷懒,逃避等
这里可以给因果思维打补丁的是一种认识论,通过训练琢磨我们理解世界的过程,然后有机会一点点矫正谬误
[ 因果联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吗?不是的,它是我们头脑建构出来的产物。这是科学哲学的范畴,展开来讲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可以先从日常生活来讲,有一些被我们认为约定俗成的因果联系,可能是错的。]
这里说一下今天才发生的事儿,收到一条请假的消息,缘由是没24小时核酸检测,进不了城,刚收到消息,我是有些愤怒的
按照过去的因果逻辑,我愤怒是因为同事请假,这个联系建立了,就成了把愤怒的责任推给了同事
这个叙事方式建立之后,这类模式的事儿,都会激发一次又一次的愤怒,当然,也很难意识到这是有问题的
好了,在怒气未消的时候,这里接着可能又收到一条好朋友的消息,报平安或者其他,很快就喜笑颜开的回复了,紧接着可能还会为这事儿而生气一段时间
这一整个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的选择是自由的,人是有自主性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94397/a83d0ad4d603b29d.jpg)
所以这里就有了一种可能:有一部分愤怒是我们捏造出来的
愤怒也许是因为有人忤逆了你,也许是因为你的计划或设想被打破…
我们的愤怒,恐惧,愉悦,满足等诸多情绪驱动我们作出最快的行动,很多时候是感性的
[一件事情不一定决定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很多事都是由复杂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忽略这种复杂性,构造简单的因果关系。]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没有被环境影响,直到某天突然意识到,我不是没被环境影响
而是影响的部分我没觉察到,也许连好坏都难以分辨
很多时候,当手下人不中用时,你必须中用,还要中大用,这是一些基础的常识
与此同时还还要琢磨如何让他们中用
还有就是要能接受他们一定容许范围内的不中用
我们人生之路,会有无数不中用的人,与此同时,我们也扮演着不中用这一角色
关于生活,最近常看书看到睡着,然后5-6小时后醒来,继续看几个小时,然后总有一种“睡眠不足”的感受,会持续1小时左右,工作和写笔记时又特别清醒了,当我以为是睡眠问题时,越想越觉得是这样子,在常识中,总以为正确的做法是至少睡足八小时
但是呢,又知道大脑有这样一种惯性,会配合我们本身的行为或者行为配合想法,测试一下后,发现我觉得睡足了,大脑会一下子清醒过来,而认为睡不足,那么就会懒床半小时到一小时
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规律,遵循:To lengthen our day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