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超老师谈到害怕和焦虑都属于“惧”这种情绪的范畴。
这种情绪有的有明确对象,比如恐惧蛇,有的没有明确的对象,比如对未知的焦虑。
恐惧其实是一种保护我们生命的机制,提示有危险要提高警惕,是一种原始的生物性反应。
作者举了现代很多人怕蛇这个例子。我们的祖先居住在山洞的时候,难免会被蜘蛛、蛇等动物伤害,所以对这一类“老邻居”的恐惧记忆就被镌刻在我们的基因记忆里传递下来,成为了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性的反应。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保护性有时过了头。
那些真正威胁生命的事和物我们不去做不去碰也就罢了,有些人还给自己划了很多额外的“红线”,这不能,那危险,前怕狼后怕虎,左右还怕未知危险物。如果我们身边确实存在不少威胁,而且我们这种回避性、恐惧性的反应还非常亢进,那么我们能够自由“活动”的范围就非常小了。
这也是从恐惧到焦虑的演变过程。恐惧偏原发一点,焦虑是对于恐惧的恐惧,偏继发一点。甚至焦虑可能是工具性的。
比如,我们在焦虑的时候,往往能调动更多的能量克服困难,如果这样的经验足够多,可能我们就会习惯焦虑,觉得它是个好东西,甚至把它变成工具,让焦虑长在了我们身上。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似乎自带焦虑气场,你和他待在一起会非常不自在,好像总被某种焦虑紧张的气氛围绕着,他也很容易把你搞焦虑。他们的面部表情也常有相同的特征,比如眉头紧锁,愁眉不展。焦虑者可谓面由心生的代表了。
上述都还属于正常范围内的焦虑,作者还谈到了几种异常的焦虑(病理性的焦虑):
崩解焦虑: 这样的焦虑里,自己好像崩解成了碎片,或即将变成碎片。
被害焦虑: 没到被害妄想的程度,总是觉得身边有人对他不利。
分离焦虑: 害怕分离、环境改变、变化,哪怕是好的变化,比如升迁。
害怕失去爱的焦虑: 格外看重他人对自己的喜欢、在意,害怕失去。
阉割焦虑: 担心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被毁坏。
道德焦虑: 最高级的焦虑,害怕自己的言行违反社会道德准则。
存在焦虑: 很多事情自己说了不算,做不了主的焦虑,成功人士往往比普通人更严重。
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焦虑的根源是无法接纳无常。
作者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总是把不断失去视为无常,而觉得不断地得到就不是无常了。”比如如果中了一百万,大多数人不会觉得这是无常,而是应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