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学聚会引发的回忆

同学聚会引发的回忆

作者: 雨打归舟_3c90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5:51 被阅读523次

应茂兰学姐相邀,老同学们在五味全酒店聚会。自学校分别以来,有的同学四十多年才再相见,实属不易。有的人变化太大,与小时印象中的他(她)已是“面目全非”、不敢相认了。大家把酒言欢、谈笑无拘、开怀畅饮、共度良宵。以诗为记。2018.12.24.

四十八载梦中念,相聚欢颜喜涟涟。       

把盏祝酒叙友情,犹想岁月还少年。

儿时相戏小土山,今岁又居沭河南。       

东水已改西向流,情谊却驻彼心间。

前排右起:金凤、童连芳、柳健、谈建平、顾高兰、张茂兰。后排右起:吴军义、司伟敏、周成国、仲浩、赵成文、仲跻松、单明、潘铮、李凤英。

相聚的时光是欢娱的,有说有笑,互相问候,叙述着多年以来的思念、变化和工作情况,谈论着家庭和孩子,感叹着世事的变迁、各自的人生。大家又是合影又是敬酒的,多是尊敬和真诚的话语,时不时有人的话语引得哄堂大笑,也有人的话语含有善意的嘲讽和开玩笑的意味,大家互相也都并不计较,会意的哈哈而过,继续敬酒畅谈。  相聚的时光也是短暂的。散席的时间一拖再拖,虽然不舍但总是要结束的呀。大家在寒冷的夜晚带着欢乐和温暖各自归家。然而,我脑海里的思绪却像一曲正在奏响着的交响曲,无法嘎然而止。那些如烟的往事、曾经的流年、昔日的情景,以及同学们畅谈和热议的在校经历,街容市貌、风土人情等等,穿过岁月的风云,又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 

一. 蹉跎岁月

当年我和同学们在县实验小学念书时,学校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全县最大最好的学校了。当时城区比较小,也就分“东西二关”四个居委会,他们分别是西关居委会(文革时叫向阳居委会)、新民居委会(东风居委会)、东兴居委会(红光居委会)、东关居委会(红旗居委会)。其他的区域就是农村和吃定销粮的蔬菜队了,而居委会的居民是吃国家供应的定量粮的“城市人”。毎户按人口发有粮油供应薄,到粮食局下属的粮管所门市里领取粮票。每个有关局会相应的发放糖票、豆腐票、棉花票、针线票、猪肉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菜票等等等等。计划经济时代嘛,什么都凭票供应。凭粮票可以买定量的粗细杂粮、各种豆子和散装豆油(那时是没有桶装的整桶食用油的)。就连山芋干粮所的店里也都有的供应,我就在大鼋头的粮店里买过(地名叫大鼋头,而非大元头。这大鼋头是有传说来历的)因为那时国家经济困难、普遍贫困,山芋、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也都被纳入国家计划供应。带上粮油本、拿一个油瓶子去买散装豆油,那真是名付其实的叫做打油。而某天某日买了多少东西、什么东西都详细的登记在供应薄上,经手卖的人还要盖上自己的印章。当时一些人想方设法的“找关系走后门”,买紧俏便宜的商品。社会上流传着一句民谣:只要认得人、就能开后门。像“上海”牌手表、南京“钟山”牌手表;上海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标准”牌缝纫机等,都是非常紧俏的商品,一般人家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如果谁家有这几样东西,或是年轻人结婚时置办到这些“名牌”,那是很风光的事情。我娶媳妇的时候,就是用家里的“永久”51型加重自行车、另外借的别人家自行车,一共八辆自行车去对象家带回的新娘。                                                有的家庭生活艰难、供应的粮油不够吃,会去私人的小油坊或去沭阳历史上就繁华的“骡马街”“屎河埃”的粮食交易行里买。但那里的粮食价格是高于供应粮的。还有的人家则会把节余的粮票拿去私下变买兑成现金。贫富贵贱,各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啊,这世道历来如此。                                    我的母亲是回民,我们姊妹几个依据宪法规定,都报上了回民的民族成分。得以在国家物资匮乏、家庭人口多、父母收入不高、普遍生活水平低下的特殊年代里,享受到比汉族市民更多的粮油供应和现金补贴。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带给我们家的福利。而在当时县委书记只拿八、九十元工资,我父亲只拿四、五十元工资,我当兵时的津帖是八块钱人民币。在那样的时代这些优惠给我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缓解了许多经济和生活压力。所以,我是由衷的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当年城市居民春节定量供应的计划公布。这只是一个市里的情况,各地的计划供应方案是不一样的。这是八十年代的情况,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比这个还要困难和紧张。

二.  名称之变

实验小学的名字一度曾改名为“沭阳县工农兵小学”。是在文革期间的60年代中期改的。那时为了紧跟形势,表现得很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好多公社(即现在的乡镇)和街道居委会、路名都被改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反帝反修的、红色寓意的”名称。比如华冲公社改为“丰收人民公社”、茆圩公社改为“前进”、庙头叫“新风”、龙庙叫“向阳”等等;我家所在的西关大队改叫“向阳居委会”,所居地马巷改叫“反帝巷”,还有好多好多,几乎所有乡镇都改了名字,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但是生活的艰辛却并没有因为名字的先进性而“先进”,还是应着时代的节拍有序而行。现在看来是太过极端、颇为好笑。文革结束后也都恢复了原来名称。而“向阳居委会”因城区扩大又重新划分区域定为“建陵居委会”名称了,因历史上早于“沭阳”名称的沭阳、曾经名叫“建陵县”矣。

实验小学今貌。当年的“工农兵小学”。

三. 整治沭河和城北公园

实验小学的院墙东面即是沭阳县城北公园,城北公园的西北角有一个不大的土山,与县实验小学的东北角相连。小土山后面(北面)就是种蔬菜的“马园”。土山上长有松树和许多其它树木,现在景点还在。原来小土山面前(南面)的水沟东面即是城北公园的“九道湾”景点,一条弯弯曲曲的水中堤路由西向东通到湖中心的六角亭里,两岸植有垂柳,随风飘动,水中满是荷叶莲花,风景如画。可惜在八十年代后期的整治沭河工程中,作为工程的一部分,开挖了公园的池塘,挖掉了“九道湾”景观,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同学们当年在城北公园留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高少东、单明、赵凤林、周成国、孙俊宁。 同学和钱士光老师合影(右二坐者为钱老师)。 作者当年在城北公园留影,时年15岁。 作者和发小单 明在城北公园留影。

当时城区的市政设施不完善,排水不畅,一到雨季下大雨,“后街”(我家住在连接城内大街与公园路~当时不叫公园路、没有名称~的马巷中间,习惯叫城内大衔为前街,而后面、北面的街道自然就叫后街了)的公园附近,以及与公园大门南面一路之隔的县政府家属区(现在的政园小区)就都淹了,水最深处至膝盖,一连多少天也不退去。所以县里将治理公园的工程和整治沭河的工程一并实行。将公园水塘挖深扩大,用以排水蓄水。时任付县长刘金喜任工程总指挥。而城区老沭河段的整治工程则是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时常生和主持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副主任黄以权负责的。各乡镇抽调民工日夜施工,将一个被两岸居民占用、到处拉圾、淤堵废掉的古沭河彻底疏浚、治理整洁。为从通航考虑,把桥的两端运土垫高,以便桥梁架高,方便桥下行船。                在沭河施工过程中,民工在老河道里曾挖上来许多古董,有铜菩萨坐像、古钱币等。都上缴到县政府办公室了。其中有一件船上用的大铁锚️️,是证明沭河自古通航的重要物证。我当时抽在工程团部为领导服务,亲眼见证了这些物件。也因在工程期间积极工作、表现优秀,获得了县政府颁发的表彰奖状。                         

荣获的县政府表彰奖状 原沭阳县国营酒厂。沭阳是酒乡,有许多有关酒的美丽传说。

为了引进水源使断流的沭河变活,也从通航角度考虑(因为西关有老酒厂和油厂等国营企业,需要运送原料和输出产品,并在油厂位置修建了码头。后来也确曾通航、运送过物资),从淮河大堤上新开挖并新建了一座船闸,引入了淮河水进入老沭河。而涓涓流入的淮水经动迁民居、平地挖土成河的新河道,由西向东流到“毛湾”(或叫茅湾)的县造纸厂处、现在的“沭阳大酒店”西面的三叉河处(双桥处),即折向北面的老河床,转向西流去。又经西关原沭河上“小闸口”处的涵洞、排向城北(即城后)沂南小河(也是经整治维修过的河道)一直向下游灌南县排去。因而我写有“东流沭水已转西”等诗句。而一部分水流经“沭阳大酒店”东南角与青少年广场之间的涵洞,流入沭河老河道排泄。至此,沭河又成为活水河。

图中左下角的桥左边是平地挖土成河的新河道,桥右边即是沭河的老河道,一直向西北延伸。

而历史上沭河的源头和来水是山东沂蒙山区,一路向东而来。由新沂入境沭阳后、再分前后沭河弯弯绕绕的汇入县城东北方的青伊湖,又分流入蔷薇河、下坊河等河道进入海州(今连云港)入海,结束了一路弯弯曲曲的里程。世事沧桑,人间变换。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十年河东转河西啊!

四. 沭河的历史变迁

那千年奔流不息、古有“沭水渔舟”美景的沭河,为何又会变成荒废淤堵、几近臭水沟的“断头河”的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古时的水系与现代不同,历史上沭阳是洪水走廊、黄泛区。那时的黄河在沭阳南边,由西向东经宿迁、淮阴等地再向东而下入海。史称黄河夺淮。也就是黄河因没有固定的入海河道而决堤、泛滥,主流汇入淮河而下泄入海。史料记载,黄河曾决口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黄河泛滥、或再加上沂河沭河上游沂蒙山区的来水、或再加上雨天内涝,沭阳及周边县市则都是一片汪洋。黄河后来改道成现在的路线,经河南郑州北、山东济南北,在东营汇入渤诲。我们淮海地区再无黄灾洪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组织人们大搞水利,沭阳即在刚解放的一九四九年底就开始兴修浩大的水利工程~开挖新沂河。动迁了河道内包括下游县的几百个村庄,将沂蒙山区下泻的沭河水、沂河水等水道汇集在一起,就是现在的“大沂河”。“围堤蓄水、漫滩行洪”,向东经涟水县境、灌南县境和响水县境后排入大海,彻底解决了沭阳及周边县市的洪涝灾害。

但这一工程不可避免的切断和改变了原来的河流走向,致使好多原来的河道断流、作废。这其中就包括总沭河和前沭河、后沭河。(详细请参阅附图、清嘉庆年间海州志沭阳篇“沭河流域图”。)从一九五0年至一九八六年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城区外的河道因断流多处淤塞,或被填平种田、或被垫高建房、或被节围成水塘搞养殖。而城区内的流段,因西边上游被截断(现新沂河大桥的南首处),没有活水来源,渐渐水位下降,干旱年间有的地方已经见底。当时沭城没有完善配套的排污排水系统,保洁环卫也不完备,市民向内倾倒生活拉圾和污水;再加上两岸居民非法占用河道两侧建房或种蔬菜,致使沭河脏乱差非常严重,景像不堪目睹。因而县里在一九八六年下旬对沭河开展了浩大的整治疏浚工程,随后又进行了块石护坡,重新植上㧕树,逐有了扬柳轻荡、碧波荡漾、水映群楼、鱼欢鸟唱的唯美景象。                                                在整治沭河时,县委动员号召全县各阶层人士捐款资助,100元以上者刻碑留名。碑刻即在原“三匹马”塑像的底坐上。因城市发展建设,“三匹马”塑像早己拆徐,只留下照片、影视资料和脑海中的记忆了。

观防洪墙古迹遗址。                2018.11.23.                                       

闲暇清晃新阳桥,青柳依然扬丝绦。

弯曲洪墙面新楼,东水西流世改道。

古沭河图.清嘉庆海州志 古沭阳县疆境图.清嘉庆海州志 沭阳古水系.蔷薇河图.清嘉庆海州志 斗鸡游戏。沭阳民间又称“倒拐”

玩斗鸡

转眼年迈近古稀,童心未改玩斗鸡。

家乡市井臻繁茂,东流沭水已转西。

五. 关于古城墙和挡(防)洪墙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区“新阳桥”北首桥边上立的“沭阳古城墙遗址”碑所说的所谓古城墙,并不是沭阳的真正古城墙。笔者认为,那一段古老遗迹应该是古沭河抗御和防犯洪水的挡洪墙!那时的沭水从西向东而来,水势汹涌,特别是遇到特大洪水或是上游沂蒙山区连降大暴雨,则沭水的来势就会更猛更大,而沭河刚好在那里折弯转向东南方向而去,所以折弯处就成了洪水冲击最大最猛的地方、也就是来水冲击最厉害的地方。史书中记载,沭城曾有两次被大洪水侵犯、城内进水受淹。文锋桥(即我们常说的小木桥)也几度被冲毁重建。(文锋桥和文锋巷是因历史上桥的南边、穿过文锋巷不远处有一座文锋塔而得名,这在史书中都有记载。)古人为阻档汹涌来犯的洪水,即将城墙以外~河边面水朝南的迎水面做成扭曲、弯曲的形状,使洪水向反方向挡击回流,以减缓、减轻来水的冲击压力和流量。这在洪泽湖大堤和浙江海盐的钱塘江防海潮大坝上都有类似建筑。

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为了挡水,城墙在这段位置有什么必要,费工、费事、费力的做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弯曲形状呢?直接砌一道直的墙不是更好吗?这是其一。其二,在遗址墙上有一段石刻文字写着“此段新工计长八丈整”。一般来说“新工”意为是新做的工程、工段。也可理解为原来此处没有建筑、这一段建筑是新做的。如果这一段是城墙的话,本应该早就有墙体了,还用得着用“新工”砌墙吗?还用得着砌新墙吗?如果这一段是城墙墙体的话,因“八丈整”是“新工”,也即八丈长的长度间原来没有墙体,是空缺的。那怎么可能一座城的城墙会不相连的空缺一段呢?是战争吗?显然不是。史书上明清时期无有攻城毁城的记载,民间也没有流传此类故事。即使攻城,古沭阳城可攻可取的地点太多了,只要是军事家,都不会选此段背水险要地段攻城,只要一看地形一般人都会明了。碑刻石文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里有一段是“新工”;这“新工计八丈整”,换算成现在计量长度约二十六米多。既然这二十六米长度是新做的,那二十六米长的上方就是没有墙的、也即“城墙”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城墙岂不成了无根之筑、“空中楼阁”了吗?反之这二十六米长的上方原来没有墙体,则正好说明这“新工计八丈整”筑的只能是迎水面的挡洪墙、而不是城墙矣。如果“新工”筑的是城墙,那就不能只是单单注明“此段”。因为“城墙”是一座城都有墙,怎么可能单单只“新工”这一段呢?这是其二。其三,有墙体的部分明显是在河湾处,也即今“长荣桥”(原新阳桥)的沭河北岸,虽经整治工程改变、取直一点了,但顺着两岸察看,河道依然可看出一些原貌,在桥东就很明显的折弯向东南了。如果这一段是城墙墙体,那为什么偏偏只留下了这一段?向东也没有了向西也没有了?我在沭城生沭城长,自小只见这一段,东边弯向南后无墙、西边向西延伸也没有墙体。如果是城墙,其他地段也应该有点遗存啊,怎么我自小就没见过呢?这只能说明那不是城墙,是特殊地段、特意建筑的、经过特别加固的、迎水面的挡洪墙。其四,我在沭城长这么大,从来没听任何一个老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祖父辈的亲戚对我讲过那一段是城墙!只听老人对我说过城墙是在那个挡洪墙以上的后面、三五米处位置!而老城墙内外两侧也是有路的。却不知依据什么把防洪墙定为“城墻”?而这一错误,现代及往后的年轻人是不懂得的,以至以讹传讹,越传越当真了。

希望县里的有关部门,深入城区的老住户,特别是老人中间,多走访、多了解、多考察、多取证,还历史一个真正的“沭阳古城墙”。沭城还有一些被弄错地名的地方,希望一并得到纠正。以求正确的保持地域历史的文化传承。                       

岁月的壑沟,己眠然于我和同学们的满脸皱纹。而曾经汹涌咆哮、十年九泛的沭河,如今则安澜顺服,亲和悠悠。饱经洪水冲击的防洪墙,静静的包含着辛酸的过往、面对着巨变的现实、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古沭河防洪墙遗址.向东方向拍摄.作者供图 古沭河防洪墙遗址.向东方向拍摄.作者供图 古防洪墙内长出的大树。作者供图 上刻文字:此段新工.計長捌丈整. 陛任扬州府分府沭阳縣正堂王夢龄.等字样。 石碑刻有:道光十八年小春立、等文字

沭河影像梦中留,四季风光任君游。

不贬他乡景色好,心中故乡胜一筹。

六.  一条小河连东西

让我们把思路再回到实小后面的小河上来。水系连接城北公园的水塘,再向东穿过县体育场(小操场)的北面(体育场北面也是部队营地,住有后勤人员和卫生队)有河道通向属于新民居委会(东风居委会)的一个很大很深的藕池塘。如今池塘已被填平,盖上了一排排住宅楼,即“巴黎花园”小区的北部一部分。水系向西穿过公安局的后面一直通到西边的部队营房区里。而部队营房其前身在建国初期是“沭阳师范学校”。后来学校搬走、成了驻军团部了。当年的团部大门向南八字开,门两边的墙面上对称的书写着毛主席的诗句:“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而部队的露天广场和座落在院内西侧的大礼堂,经常放映县“工人电影院”还不曾放过的新影片。(当时这是全县唯一一家电影院,另一个是位于老文教局身底的露天电影院。)我们附近的居民都会成群结队、举家前往观看。一是免费的;二是在当时的娱乐项目不多,不像现在有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等都可以看。好不容易有一场免费的电影怎能错过呢?三是部队的片子一般都是新片子,或是“内部片子”,自然是难得的机会和福利呀!现在部队的建筑也是荡然无存了,所在地已成为“八一文枢院”驻宅小区。从师范学校到部队团部营房,再到八一文枢院小区,“噢,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原实小最后一排教室,是高台阶上去、带圆柱支撑的走廊式砖瓦平房教室,是学校最高年级5~6年级的教室。教室的后面即是我所讲的、贯通东西的那条小河了。其实它是一条活水的小河,每到夏天河里长满了荷叶,高低错落的坚挺着花苞、亭亭玉立的盛开着娇艳的莲花,在清风的吹佛下轻漫摇曳,红花绿叶相映衬托,波动的河水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我们在教室望着窗外的杨柳、摇曳的荷裙,含苞待放的和已经盛开的莲花,以及水中荡漾的金光,一阵阵的刺眼,真是赏心悦目、煞是好看。                                                      小河上有一老式的砖桥通往河北的教师宿舍区。在上世纪70年代初,校长是方香,罗时菽(女、上海人)是付校长。(罗当时在全校大会上被批斗,文革结束后平反并被提拔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学校发动学生们劳动,各班学生各自从家中带来铁锹、抬筐等工具,在劳动课和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几经多次,硬是把校区内东起城北公园小土山、西至县公安局地界边的小河填平了!记得有一次是夏天的一个下午,第二节课即开始抬土填沟,一直干到天黑,同学们都累的不行,老师还在一旁鼓劲叫大家干,那时的我们还都是单纯和能吃苦的,学雷锋做好事嘛,勤工俭学,叫干就干啦,一直干到天黑实在看不见了才收工,个个累的歪脖子塌肩拐的。不久小河填平了,小桥两边砖砌护墙也拆了,显示出一片开阔的空地,后来陆续就在上面搞起了建筑,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昔日那扬柳轻荡、荷叶满塘、莲花映日、波光粼粼的美景荡然无存。现在想想,如果小河没被填平,还是贯通的活水河,风光依旧 ,那该多好啊! 

一条小河连东西,年年鱼欢莲花奇。

春来绿柳随风扬,夏临翠鸟振羽啼。

书童亲水咏诗文,师长凭台授机宜。

无奈岁月真蹉跎,学子抬土填沟溪。

城北公园西北角的小土山 小河通往实小的河道已被填平,成为断头河。在填平的河道上盖上了楼房。 城北公园的“逍遥厅”,是沭阳仅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 沭阳是虞姫故里。这是在县城北公园内的虞姬塑像。

在校学习期间,中午或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我和要好的几个同学一起时常去爬土山玩。当时山上的南面有一条向下的坡道,类似于儿童滑滑梯似的,我和要好的小伙伴们会不顾弄脏衣服滑着玩,滑到底后爬起来拍打拍打衣服、掸掸灰尘就无所谓的跑走了…。现在想起来心中还充满乐趣。

同学聚会引发的回忆 同学聚会引发的回忆

七、沭阳县的城隍庙

母亲健在时曾对我讲过,紧邻实小西边的县公安局身底是沭阳县的老城隍庙。因我父亲是“老公安””,解放初期就在县公安局,后组织安排“南下”到扬州瘦西湖派出所,后来又回到沭阳公安局,1975年间又调在淮阴地区公安处工作(即现在的市局)。父亲当时在县局工作的时候,有一年临近春节,下班时带回家十几条大小不一的新鲜鱼,有的还活蹦乱跳的。我们姊妹几个高兴的不得了!就问父亲那来这么多鱼啊?父亲告诉我们说,这是在公安局的后水沟里逮的鱼。原来是我父亲和几个同事一起在公安局后面的小河里坐着大木盆(椭圆形的大木桶),下丝网逮的鱼,然后大家分分,各自拿回家作年货的。可见当时这条贯通部队营房、公安局、实验小学、公园、体育场及藕池塘的河水有多清洁和环保。   

“老公安”~我父亲当年照片

    因我父亲是“老公安”的缘故,县局里父亲的好多同事都认识我。而且我家就在公安局路南偏西一点的马巷里,当时他们好多人上下班都要路过我家门口,所以好多人对我和全家人都很熟悉,也时常和我开玩笑。我也经常在公安局的院子里进出和走访办公室后区的父亲同事家。见到满院各处都有古松翠柏、青砖灰瓦的古式建筑。有面南向的大殿堂、有自成院落的小厢房、有破损的祭坛和七零八落的大条石,两三人才能合抱的银杏树粗大参天,虽经建新房砍伐,当时也还足有二三十株参天大树。曾经听母亲对我说,这城隍庙里的东西一般人是不能随便用也不应该随便用的,否则用的人家容易出事。当时年纪小,听了也不以为然,也不大相信。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印证了母亲说的话。曾经有一户人家,当时住在大殿堂东面门朝西的老式古建筑房里,男主人年纪轻轻就得病,医治好久不见好,英年早逝了。后来举家搬走了,这房子一直也就没人再住,就拆掉了。还有一个人,文革期间表现突出,被“三结合”(三结合是文革时期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方式)进入公安部门。他把老房子拆下来的敬木(此为沭阳方言,或叫浸木。意指杉木、楠木之类的好木材)拿回家去盖平房,做为房梁之用。我母亲说,这事做不得、不好,不能这样做,以后会遭事的。果不其然,后来在他家所盖的房子里发生了爆炸,炸死了人,房顶都炸了个大窟窿……

八、  老县衙内外的记忆

公安局对面的路南(即今紫藤花园的北门西侧)是沭阳县法院,法院的西墙就是我家祖居地马巷。这里历史上是回民集居地。马巷的北首至今仍保留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我在一篇《我家住在西关马巷》的文章里有所叙述)。

座落在马巷北首的古清真寺,是沭阳县唯一一座清真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正面 清真寺院内的古井。井水清澈甘甜,外祖父和舅舅家一直饮用,直至后来装了自来水为止。

法院院内南面有个大水塘,水塘南面是高高的城墙,城墙上面就是县政府的院子了,也即是老县衙门。小时候印象中的县衙大门是在今“紫藤花园”大门的西边,大门正对一株老槐树。老式大门不是很大,文革时期拆徐,建了一座圆平顶的三门结构大门,配上钢筋网式铁门。后来关封不用,又在东面、即今“紫藤花园”大门位置新建了一座方形的平顶三门式水泥大门,比原来的更宽更高大。大门正对向南的道路(今为北京路)不远处就是现在的“向阳桥”。记得小时候这桥是座木头桥,70年代初改建成一座小的水泥桥,在八七年整治沭河后改建成现在的桥梁。而现在向南的北京路,是70年代才规划逐步建成的,北京路向南至人民路是原“三匹马”广场。广场以南原是农田,“南关荡”的“一斗渠、二斗渠”。                               

沭阳老“三匹马”广场.图片来自网络

从“向阳桥”北约十五米左右,原来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路(或叫街道),在“仇和时期”路还都在的。边上有一座“建设银行”的大楼被炸掉,平整填高了低洼的河滩。这条路应该就是沭阳老城墙内侧的道路(或叫街道)。从“向阳桥”沿着老路向东约100米左右,就是沭阳老城门、也就是我们从小就听大人们叫惯了的、称之为“大南门”的位置了。从“大南门”再向东,有“文锋桥”。即今赐富桥。(建议恢复文锋桥名称)。“文锋桥”系因桥的南面,穿过“文锋巷”不远处有一座“文锋塔”而得名。这在史书中都有记载。“文锋桥”再向东,即是古沭阳城的第二座南城门、民间称之为“小南门”的城门了。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沭阳城门.图片来自网络

老县衙门口路南正对面有一棵老槐树。现在老槐树还在,位于“紫藤花园”大门南广场的西侧,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植物。老县衙门面南八字开、高木门槛、两扇大木门、门边上挂着一个大木牌子,白底黑字刻写着“沭阳县人民政府”。门两侧有一对大石狮子。小时候我时常会爬上去玩。大门移到东边以后木牌子也改成了白底红字的“沭阳县革命委员会”了。

老县衙大门口依然尚在的老槐树。虽经保护,已没有当年的繁茂景象。

在大门内侧的东面用支架吊挂着一个很大很大的空炮弹壳,作为大钟使用。这大炮弹壳很大,直径一个人搂抱都抱不过来。也不知道它的来历,我估计是一棵没爆炸的航空炸弹。大门改换了几次,但大炮弹壳一直都跟随着大门变动着位置,都是在大门东侧吊挂着。每天的上午和下午的上下班时间,(每天四次)值班的看门人员就会准时的敲响大钟。大钟的声音非常洪亮、非常洪厚、非常悠扬、非常悦耳!余音声远、持久延绵。有时路过,猛听得顶上“咣—”一声巨响,会大吃一惊!待明白过来后,“噢、是敲大钟的呀!”自嘲的一笑了之。                        那时的县城范围不大,县政府所在地又是城区地势最高点,城区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大钟的声音在老远都能听到。随着政府机关的搬迁,这见证了沧桑变幻的大炮弹壳大钟,也不知流落在何处?也许早已被当作废铁变卖了,化作一滩铁水铸作他用了吧!只是可惜了这一珍贵文物了…。        在县政府后面(北面)的城墙下就是一个大水塘,前面讲过、水塘也就是在县法院的院子里了。那时候的大水塘水是清的、活的。里面有好多鱼,每到夏天下过雨后我及周边的邻居都会去逮鱼摸虾,也会去里面玩水游泳。在水塘南面城墙的上面,即是县政府的办公大院了。紧靠北墙座落着一幢青砖灰瓦的两层小楼,我八一年进政府机关工作时小楼作为县档案馆之用。档案馆的东侧在文革时期拆掉两排砖瓦平房建有大会堂(大礼堂),曾在里面召开过许多全县大会。大会堂的底下建有多个大小房间的防空地下室,从主席台上有入口下去,(我和几个表兄弟一起多次的下去玩过)到大会堂的西北角外面有个出口,平常有一大圆的水泥盖子盖上,上有数条钢筋压住并用大锁锁上。当时根据国内外形势,毛主席指示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所以全国各地都建有防空洞。

九、袁枚和紫藤树

在大会堂的前面有一株硕大、古老的紫藤树,县里为了保护它,多次修建支架支撑托护,使它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蓬勃茁壮。(站在紫藤树下向西望去,越过原有建筑和大方砖砌的围墙,则正对我家马巷内的住宅大门。)

马巷拆迁前的景象。图中前部、左边的房子即是我家的祖居地。是一座有大小二十余间楼房的四合院。 姐妹四人和父母在老宅二楼合影 姑嫂妯娌六人在老宅二楼合影

传说这紫藤是清乾隆八年间,在沭阳做县令的钱塘人氏(今杭州)袁枚亲手所植。但史书中和袁枚本人的书作里没发现记载。只有一诗人吴少槎在一首诗作中写下“古藤蔓作两蛟虬”的诗句,即被后人作为紫藤为袁枚手植的佐证。                                        袁枚在任时,短短的三年间为沭阳做了诸多好事,史书中多有记载。办学助教、推举贤才、赈灾免税、“视民如家”、“终日坐堂”、“爱读诗书又恋花”。“筑六塘子堰”,减少了洪涝灾害,增加了民众收益。他针对沭阳的水患形势,大力兴修水利之举为乡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了沭阳民众的交口称赞。在调离沭阳时,沭阳的民众不舍他离去,自发的夹道相送,“攀车饯酒”。有的从城里一直随行到距城三十里之外的十字桥(今十字乡,古为十桥、石桥、十字桥)相送。而在他七十三岁高龄时,受沭阳名士吕峄亭邀请重回沭阳,沭阳各界人士又趋前三十里迎接。足见他深得民心、倍受沭阳百姓爱戴的程度。是沭阳历史上民众最为赞誉的“大好官”!在他正年富力强时,父亲病故,他即在40岁辞官回乡,照顾母亲。袁枚其后在金陵(今南京)购得地产,改扩建园,颐养晚年。即是历史上有名的“随园”了。同样遗憾的是,“随园”今已荡然无存!而曾经的沭阳县政府,历史上一千多年的县衙门,如今也面目全非,不复存在,变成了“紫藤花园”住宅小区。唯一历经苍桑遗存的,是那株蜿蜒曲折、弥久不衰的紫藤树。清朝诗人吴少槎曾为袁枚和其紫藤作诗曰:

随园仙吏剧风流,写作又凫旧时游。

吏解钞书官荷锸,古藤蔓作两蛟虬。

传说中的袁枚手植紫藤 座落在现今紫藤花园小区内的袁枚手植滕

十、偷瓜

在公园小土山和实验小学的后面(北面),就是“马园”。这马园(即当时的城后大队)当时是县城有名的蔬菜基地,不像现在这样子的,那是一片一片、一片连着一片的蔬菜园子啊!每当春季来临,放眼望去,是一片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五花八门、高低错落、瓜果飘香的繁茂景象!一年四季为城市供应着各种新鲜无污染的时令蔬菜。我和要好的几个同学, 经常或是在课间、或是在中午、或是在下午的空余时间,偷偷的去偷摘瓜果蔬菜。有香瓜、“沟瓜”、黃瓜、西红柿、山药豆、“皮勒”、胡萝卜、青罗卜红罗卜、茄子、豆角子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有时不认识的也会摘下来好奇的看看,互相问问这是什么?有的还没熟透就被我们从架子上摘下来、从地里薅出来了。有时看园的人会吆喝着追赶来,我们就撒欢的快跑。少年时跑起来很轻快、真的是“健步如飞”,菜农是追不上的,把我们吓跑了也就算了。有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专门提出了有同学偷瓜果蔬菜的事,对大家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没用,我不去还有别的人去,那一片片成熟的瓜果诱惑力真的是太大了!在成年以后的同学闲谈中多次说到此话题,大家都争先恐后、喜笑颜开的诉说着自己当年偷瓜果的事,还有女同学一边说着、一边手舞足蹈的比划着,笑的都要岔气了!原来,她们也干过这种事啊?!真是想不到啊!真是得哈!哎呀~现在想起来觉得真是不应该!感觉是造孽呀!这些少年时的往事真是难忘、青涩而又充满趣味和愧疚,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啦……

同窗聚首话痨绸,往事悠悠涌心头。

信马走笔拈碎思,几番沾巾拭泪流。

时光荏苒,阡陌变迁;思绪纷繁,言杂文散。世俗的生活、流年的风景。城~还是那座城,但容颜已改;河~还是那条河,但水早己不是原来的水了!时代在一天天前行,往事在一天天远离。多少景物已改,多少情怀更改,多少亲友不在,而健在的,还都好吗?是否还记得家乡当年的模样?你还怀念儿时的家、少年时的小伙伴吗?还梦见生养了自己的父母吗?也许你会说,没必要叙述这些陈年往事。我会说,我心软,感觉自己老了,会怀旧。我忘不掉自己的根,这是我的乡愁、这是我的情怀、这是我的追思、这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回不去的,才叫故乡;忘不掉的,才是情殇。岁月,无情地带走了许多许多东西,而我却想把难忘收藏、把烦恼遗忘;把伤痛化解、把快乐延长;把蹉跎充实、把时光追望;把沧桑记录、把历史入档。在脑海里、在心灵处、在纸笺上、在诗篇中留下这曾经的流年和如烟的过往。        我还想说,我和你、我们的每一人,都应该记住过去、珍惜现在、走好未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艾青 老宅蓬草漫无边、一树银杏高及天。马巷祖居地拆迁,只留有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向西方向拍摄。是当年我和母亲一起亲手栽在家院的花园里的。 向东方向拍摄。楼房即是紫藤花园小区。曾经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县衙门和县政府所在地。

和网友诗一首。

有网友在群里发表诗作,歌颂新居落成。我有感于自家老宅上的楼房被拆迁,即和诗一首。 2018.11.5.                                       

君主小院初建成,孤家层楼早巳迁。

新居丹枫花艳丽,老宅蓬草漫无边。

日月更替寻常事,家业兴衰苦伴甜。

告慰亲朋有诗章,一树银杏高及天。

我和孙女在老宅的树下留影。我告诉孙女,这里是我的祖居地,爷爷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小孙女说,爷爷,我知道了,我记住了!

忆当年

回忆犹如坝开闸,思绪奔涌出堤峡。

才说土山溜滑道,又笑马园偷黄瓜。

学工厂里开车床,学军木枪练刺杀。

读书临窗有荷香,劳动吃苦不需夸。

大小字报反潮流,白卷、批孔应不暇。

学业多是随大流,貌美选进“小红花”。

少年朦懵逢乱世,晓理已过好年华。

余生多道晚情重,得空常聚话桑麻。   

“小红花”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兵小学”组建的“沭阳县小红花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本人被龚雅屏(女,文艺老师,上海人)老师、谢洪举(文艺老师,南京人)老师选进宣传队,参演过舞蹈“洗衣舞”、“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理发”等节目。并在诗朗诵、“爸爸”节目中担任主角,演“爸爸”一角。小红花宣传队当时在全县红极一时,声名远扬。多次在“人民剧场”、县体育场及乡镇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

“小红花”宣传队下乡演出时的合影 “小红花”宣传队下乡演出时的合影 “小红花”宣传队下乡演出时的合影 从右到左:周成国同学、徐子锋同学、王浩(王浩东)同学、孙俊宁同学、宋志海同学。 从右到左:蒋怀玲同学、徐建明同学、王浩(王浩东)同学、周成国同学、王黎黎同学、徐素珍同学、宋志海同学。

十一、后记                                            这篇回忆,写了又停、停了又写。一是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每天要照顾家庭、做家务活。有时是去幼儿园接送孙女,有时要做饭和打扫卫生。二是要找一些资料充实内容。所以只能抽空、断断续续拈字拼文。写了这么长时间,正好是元旦前写、元旦后收笔,哈哈、真是一篇小文写了两年啦!而且杂乱无章。其间有同学问我,你写的东西呢?写的什么呀?快点给我们看看吧!哈哈~,写的真的不太好,很粗糙,自己没什么水平嘛!见笑见笑耳!希望各位老同学和亲朋好友们多多理解和海涵啊!并请对文中不妥、不对之处及时提出批评意见,我衷心的表示感谢!并及时作出修改!                          在此恭祝各位老同学和家人们、以及亲朋好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进步!吉祥如意!一切安好!                                     

                            2019年元月3日

相关文章

  • 同学聚会引发的回忆

    应茂兰学姐相邀,老同学们在五味全酒店聚会。自学校分别以来,有的同学四十多年才再相见,实属不易。有的人变化太大,与小...

  • 我没有同学聚会

    喜欢回忆,就是老了。流行的同学聚会,就是老人相聚的共同回忆吧。 没看到现今同学聚会层出不穷,乐此不彼。见了面,杯酒...

  • 与爱情无关

    大漠之风(董树芳) 同学聚会,你是喜欢,还是讨厌?有人说同学聚会容易引发婚外恋,其实这真的是有点...

  • 同学聚会回忆

    胖大妈把她安排在我的后座她叫小欣她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回头总能看见她抿嘴轻笑我觉得那是爱情的美好有天她带了少许去泰国的...

  • 高考引发的回忆

    又是一年高考时,现在网络上的段子也是越来越丰富。“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都是211 。”“认真对待这...

  • 冬至引发的回忆

    冬至,在北方要吃饺子。作为一个在北方已经待了5年的南方姑娘来说,我也已经习惯在这一天吃上一份热腾腾的饺子。 南方的...

  • 梦境引发的回忆

    自觉睡眠一直不错,挨枕头即能睡 中午睡了一会 ,断断续续的,做了好几个梦。 梦境一:不知是在谁家,我出了们,看见距...

  • 照片引发的回忆

    闲来无事,翻看手机相册里的照片。 看到美宝的照片时,嘴角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上扬,她的一颦一笑是那么可爱;看到大宝的照...

  • 《假币》引发的回忆

    评讲周练试卷时,最后的阅读题目是《假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就在忐忑不安和害...

  • 红枣引发的回忆

    为什么会对这个红枣钟爱备至,可能是来自童年的一种印记。忘记自己是几岁的年纪了,只知道抓着母亲衣角去邻村走姥姥家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学聚会引发的回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tu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