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债券投资方法论3】城投企业,这么看就够了(下篇)(完结)

【债券投资方法论3】城投企业,这么看就够了(下篇)(完结)

作者: 真西索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23:28 被阅读0次

    书接上文,继续梳理城投企业九大核心看点的后六个。

    看点4:政府欠款

    先说一个反常识的观点:

    对城投企业而言,政府欠款越多,企业信用资质越好。

    What?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已经瞪大了眼睛,准备好了西红柿,就要砸场了。

    别急,且听原因。

    这个论断成立的前提是:对城投企业而言。还记得中篇里提出的城投企业审批核心思想么?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

    政府欠款越多,越能体现城投企业替政府融资的本质属性,越能挂钩到政府信用。

    反过来,如果一个“城投企业”,没有一分钱的政府欠款,你能相信它是城投么?它自己都不好意思叫城投吧。

    另外,从城投的资产角度来看。

    城投的资产有什么?主要的大概有三类:代建工程、土地、政府欠款。

    而前两类资产,都还没有变现(变成金融资产)!只有政府欠款,是已经变现(变成金融资产)的债权。

    所以,政府欠款是城投企业最优质的资产。

    政府欠款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表内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表外的未实现补贴。前两种看报表科目明细,后一种看政府补贴文件。

    看点5:政府支持

    政府对城投企业的支持,反应了该城投在当地的地位,继而关联政府的偿债意愿。

    常见的政府支持有:补贴收入、注入资金、注入土地、注入股权。

    补贴收入,看利润表营业外收入和政府补贴文件,核心是规模和可持续性。

    注入资金,看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科目的变化。对于注入历史,一般审计报告附注历史沿革部分会整理。再深挖的话,就要看历次验资报告了。

    注入土地,除了按以上方法评估之外,还要着重分析:

    土地使用性质(划拨、出让、储备)

    土地用途性质(商住、工业、农业、林地、滩涂……这样划分在定义上并不准确,如此表述是为了引起注意)

    是否已缴纳土地出让金?未缴纳的是否需要城投来缴纳?更进一步,需要城投缴纳的,城投是否把该金额计入负债?!

    土地的评估价值

    注入股权,首先看是控股还是参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作为一项资产来看即可。对于控股企业,主要看两点:一、规模,二、是否为城投。

    注意,如果注入的子公司不是城投,而是产业类公司,则为风险点。

    原因同上: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产业化、市场化、非公益化越严重的城投,距离政府信用越远。

    看点6:财务报表

    城投企业的三张报表,最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这个企业有什么东西、欠什么债。

    其次是现金流量表,主要看政府回款和企业筹资情况。

    最不重要的是利润表,城投企业一般都会盈利以利融资。

    资产端(有什么东西),重点看五个科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通常,城投的三类资产(代建工程、土地、政府欠款)就在这五个科目体现。

    那怎么看科目呢?重点在于:

    1)看明细

    不是比率,不是增长率,而是明细!

    明细才是硬道理,才是藏不住、抹不平、调不了的硬指标。

    君不见,募集说明书已经洪水泛滥:连篇累牍的废话都在说毫无营养的比率、增长率,用数据代替分析。下面的列式数据体表述,债券界的小伙伴们一定不会陌生:

    “2014至2017年1季度,发行人无形资产分别为10亿元、12亿元、14亿元和15亿元,呈增长趋势;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0%、12%、14%、15%,占比较为稳定。”

    然后呢?这个科目装了什么东西?为毛变动啊(宝贵的变动原因分析何在)?

    何以解忧?唯有明细。明细在手,原因我有!

    当然,挖明细也要适度,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通常挖前五大明细,风险高的企业挖前十大明细,基本上也能看出问题了。

    在看明细的时候,常见一种尴尬的事情:合并报表,应收类科目明细中的交易对手,竟然是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

    对于这种账,笔者只能默默地祝福——

    (图片来自网络)

    是的,除了祝福,做不了什么。

    风控人员不能完美主义,要看大局,做判断。对于做承销的小伙伴,碰到这个问题,笔者通常给予简单粗暴的建议:“你舍得死,我就舍得埋”——你敢这么提供明细,我就敢这么披露,交由市场判断。

    2)与业务数据对比

    还记得前文中业务模式如何看么?Followthe money。

    在业务模式部分,一般会积累很多经营数据的表格。在看科目时,就是要看经营数据在报表中如何体现。

    比如某代建项目,经营数据中说总投资50亿,已投20亿。再看报表:项目确实计入存货,但是存货科目总共才5亿。

    呃……

    这种尴尬,小伙伴们有木有共鸣?

    所以不得不提问,不得不要求客户部门补充尽调。此时,往往是客户部门与风险部门冲突的高发期。

    其实,大家缺乏的是沟通。如果大家都能仔细阅读,避免逻辑错误,再辅导企业把账做好,也算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企业与金融机构共赢的和谐局面。

    好了,停止YY,回到干货:

    对于工程:BT模式通常在存货体现,将经营数据中项目已投资数据对比存货明细。代建模式通常在其他应收款体现,对比其他应收款明细。至于计入在建工程的,询问原因吧。

    对于土地:土地整理模式通常在存货体现,将经营数据中土地已投资数据对比存货明细。注入土地则可能在存货、无形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体现,将经营数据中评估价值对比科目的账面价值,看是否减值或增值。

    对于政府欠款,通常在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体现。将经营数据中回款情况:

    与应收账款、营业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或与其他应收款、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对比。

    对于走收入的资金,粗略的(不考虑税)勾稽关系如下:

    营业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期末期初应收账款之差+期末期初应收票据之差-期末期初预收账款之差

    对于城投企业,应收票据和预收账款通常很少,所以可以简化为:

    营业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期末期初应收账款之差

    由于是粗略的勾稽关系,对于小规模的偏差不必理会。对于跨数量级的偏差,通常要思考、寻找甚至调查原因。

    负债端,主要看规模、期限结构,结合现金流量表中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和流出科目,对比企业的授信,从而评估企业的融资压力。

    现金流量表,主要看政府回款(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和企业筹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通常看利润来源结构(毛利率、三费占收入比、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等非经营收入占收入比),分析利润的主要来源。对于城投,利润往往来自于营业外收入尤其是政府补贴。另外,收入规模需要与经营数据和现金流做对比。

    看点7:同业授信

    轻飘飘的一张同业授信表,其实是风险审批时的重要参考。

    里面的信息量很足:

    有多少金融机构认可该企业?其中多少银行、多少信托券商资产管理公司?银行金融机构越少,说明低成本融资越少,企业风险越高。

    单家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对企业的授信规模多少?已提用多少?通常,审批人员会不自觉地采取跟随策略,而非做领头羊。

    该企业授信总规模多少?余额多少?与企业现有负债对比如何?

    那么,为什么同业授信表如此重要?

    因为城投企业的偿债主要依赖融资,换言之,借新还旧

    看点8:债券发行历史

    前篇说过,发债的城投企业已经有1800家。对于任一家金融机构,单一行业有1800家客户,已经足够了。

    此外,如今债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债券已经是优质企业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

    所以,同等条件下,有债券发行历史的城投,信用资质自然高于无历史的。

    看点9:融会贯通、综合判断:是不是城投。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家企业:

    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是不是政府?

    主营业务是不是:公益性工程代建、土地整理?

    客户是不是只有政府?

    主要资产是不是:政府欠款、公益性工程、土地?

    政府对其有没有显著支持?

    再回顾开篇提出的城投界定:

    公益性,且非市场化,是界定城投最重要的标准。

    于是我们就可以判断企业是不是城投,能否挂钩政府信用。

    可是,经常有城投企业含有市场化、产业类的业务,怎么看?

    笔者建议:一看规模,二看性质。

    首先是规模,是城投业务为主,还是产业类为主?从三个维度评估:收入占比、资产占比、利润占比。

    然后是性质。通常城投下属的产业类行业有三类:公用事业(水电气热公交)、房地产(工业商业住宅)、其他市场化行业。

    对于公用事业,属于半公益性质,基本不妨碍判断城投性质。

    对于房地产,重点区分土地的取得方式,是以城投土地整理的便利在一级开发阶段取得辖区内土地?还是像普通房地产开发商一样通过招拍挂竞标四处拿地?前者仍与城投性质挂钩,后者则淡化城投性质。

    对于其他市场化行业,无疑是淡化了城投性质。占比过大的话,反而应该当作产业类企业来评估,与政府信用脱钩。

    总之,城投企业,这么看就够了:

    看企业的信用能否挂钩政府信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债券投资方法论3】城投企业,这么看就够了(下篇)(完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yy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