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46天
原文阅读: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讲解: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行的人都饿病了,没有人能爬得起来。子路一脸怨愤来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固然会遇到穷困无路的境地,这不假,但小人一遇到穷困就歇斯底里无所不为了。”
启发思考:
这里记载的是孔子团队周游列国时“厄于陈蔡”的危机。当时情况相当危急,他们已经七天没有粮食,只靠菜羹果腹。这一章就是写这种情况下,子路与孔子的对话。
子路作为年长的弟子,这时也着急了,跑来责问老师,表达了困惑不满:“您一天到晚叫我们做君子,现在连饭也没得吃了,还怎么做君子呢?”这里的“穷”,不仅仅指“贫穷”,还指走投无路、一筹莫展等困境。
但困境危机中,方显英雄本色。听了子路的怨言,孔子从容地说出了君子和小人面临困境时的区别:“君子是有困窘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还有所坚守;小人面对困境,就没有底线了,什么事也干得出来。”小人,并不是坏人恶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只是心胸窄一点,境界低一点。但面对困境时,君子可以超越,可以“杀身以成仁”,小人却可能突破底线无所不为。
《史记》里记录这个段子比较详细。在陈绝粮时,孔子看出众弟子心中不满,颇有疑色,就一个一个叫他们过来。他先问子路:“《小雅·何草不黄》里有句诗'我非犀牛又非虎,奔波旷野受劳苦',是我的路走错了么,怎么今天竟到这步田地?”
子路回答说:“是不是咱们未能做到仁,人家不信咱们?是不是咱们不够智慧,所以行不通?”孔子反问:“你这么想吗?要是按你的说法,如果仁者必使人信,那怎么还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情发生?如果智者必能行得通,那王子比干遭遇的惨祸,又该怎么解释?”
孔子再叫子贡过来,问了他同样的话。子贡想了想,回答说:“老师您倡导推行的道理至高至大,很难为天下人接受。难道就不能稍微现实点,把理想的标准降几个档次试试吗?”孔子说:“好的农夫能种庄稼,但未必一定保证能收获。好的工匠能做出精巧的工艺品,但未必都能满足人家的心意。君子修习道德人伦纲纪,对天下万事统而理之,才会为人所不容。你的心思不在如何修道上,光想着怎么受人欢迎,你的志向可不够远大。”
孔子再叫过颜回,也问了同样的话。颜回说:“您的道理至高至远,不被天下人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尽管困难重重,您仍然坚持践行大道。不容于人才恰恰能见出,您推行的是真理大道啊。”孔子听了,非常开心,说:“哎呀,颜家有这样的后生,如果你有家财,我愿意为你驾车呀!”
《说苑·杂言》里也记载这个事情,说法有点不同。夫子对子路的表达要委婉得多:“芷和兰这两种香草,长在深山里,不会因为无人能闻就不散发出香味。学者也一样,不是为了为世人所知,通行于世,虽然贫穷也不为所困。”
虽然平时大家一起学习论道, 真遇到了问题考验,就体现出了高下深浅。 遭遇逆境时,子路对老师的思想学说产生了一些怀疑,子贡认为老师的道太高太深,可以现实一点,降低点标准。他们俩对于什么是君子之道的理解,显然没有颜回的理解那么深刻准确。当然,逆境也是磨砺心智、助人成长的机会。君子的品质并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长期不断地修为自身才逐步达到的,往往是要经历艰难困苦才能形成的。
陈蔡之厄,是孔子周游列国所遭遇的最艰难岁月,当时忠诚地跟随夫子的弟子们也是他一批最杰出的学生。后世所谓“四科十哲”,他们都是与圣人共度危难时刻成长起来的君子。在这次严峻的考验中,孔门弟子和后人都从先生那里切实地感受到,君子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内心坚定,任何境况下都有所坚守。
荀子说过:“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也是说君子对自己有要求,但不能要求别人都尊重、起用自己。这一点,时至今日,依然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重要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