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对战争一点都不害怕,电视里的敌人总是不堪一击,而我们的军队百战百胜。现在的00后10后也不怕战争,他们是玩电脑游戏长大的,游戏里杀人的感觉很酷,甚至死了还能再复活,但真实的杀人是什么样的场景从未见过。
好战分子在网上敲键盘宣扬他们的战争激情时,从未想到即将死在枪下的可能是他的家人和他自己,喊出「打TW我捐献工资」的口号,不过是觉得打仗跟他没关系。征兵宣传片把军营生活艺术化的很有激情,把战争渲染的很崇高,但是真实的战斗生活,每一颗炸弹扔下去,都是血肉横飞的场面,是一块块破碎的尸体。
现在的局部战争或许可以减少一些死亡人数,比如美军的刀片导弹,前段时间他们又搅碎了一个伊朗将军。但是,这种杀伤力很小的局部战争,仅仅是战争没有升级时候的一种做法,与其说它是战争,不如说是为了遏制战争的发生。
一旦战争升级,各种大规模杀伤武器就会投入,一旦真的进入战争状态,你会发现一切都晚了。因为战争年代,人们物品不再是自己的,进入战时状态后,你的房子、汽车、各种财产都可能被征用。
战争年代你的钱,也不再是你自己的钱。二战期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高达50%到90%,大多数中产阶级的财产被一扫而空。同时期的中国,物价几年涨了几百万倍,然后上亿倍。无论你有多少存款基本上都清零了。
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中产阶级,原本以为靠这些存款可以养老,但没想到短短几年这些钱贬值到只够买几斤大米和白菜,吃一顿饭就没了。再过一年,就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了。和平年代,你可能需要减肥,而战争年代,你只能饿肚子。
不要以为战争年代,你可以拿一笔钱逃到其他地方生活。首先,银行不许你随便提款,各种转账都无法正常使用。即便你有钱也只能接受计划分配,就像二战时德国的有钱人也只能每天分到125克面包,so你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一旦发生战争,为防止外逃,所有海陆空通道全部封锁,除非你有私人飞机,但就算你有私人飞机,可能你刚起飞不久,就被误认为是敌机被打下来,机毁人亡。如果遇到较大的战斗,比如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柏林保卫战,可能一整座城市的几百万人口就死了……
你原本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很有可能就被驱赶着上战场,你没法睡安稳,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像现在的俄乌战争一样。
民国时期,有人为了逃避抓壮丁,把自己的右手食指砍断,因为这样就无法开枪,不会被抓去打仗。
战争后遗症是怎么样的?大多数战场幸存者都有严重的心理创伤。表面上,你看到的是他们戴勋章以英雄的老兵身份亮相,实际上,伴随他们一生的是永远无法解脱的心理阴影和无数次的噩梦,甚至有些老兵无法摆脱心理困境,在战后选择了自杀……有一位从战场回来的老兵,哪怕过了30年,他依然在半夜被战争的噩梦惊醒,因为他曾经亲眼看到自己的战友被地雷和炮弹炸成碎片。
未来战争会给普通老百姓留下什么样的后果?设想:战争结束之后,假如你很幸运的活到最后一集,但是你花了一辈子积蓄买的房子没了,车子也没了,收藏的名画古董各种奢侈品都没了……战争,并不是让你捐几年工资那么简单,而是让你一无所有。你的亲人可能死去一半,你的朋友可能死去一半,你自己的生命也无法保障,满大街到处都是残疾人……
对平民百姓而言从来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我们读到历史书上的那些丰功伟绩是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写出来的。学习抗美援朝时,读到邱少云被火活活烧死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一动不动的描写,我感到非常震惊,这是要怎样的圣人,才能做到被火活活烧死都不发声和不动弹?
和小时候陪爸爸看战争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不同,长大后我会想: 播放战争题材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对抗和仇恨教育?还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挂在人类的头顶上方……其实这个安全的世界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历史进程。
战争是把国家变穷的最快办法,战争还会改变个体的命运。原本富裕的阶层,可能转眼就变成赤贫阶层,典型的例子,就是民国时期的大地主,还有大学教授。民国教授原本有着优厚的工资,比如鲁迅,一个月可以拿400元,每月还有200元稿费,家里雇得起几个佣人。鲁迅先生作为大学教授真是富裕阶层。如果把普通个人工资做对比,鲁迅相当于今天月薪十几万的阶层。鲁迅若是省钱买地,也可以成为拥田千亩以上的大地主。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为了打仗,民国政府就得敛财,除了各种捐献、税收,最快敛财的办法就是印钞票。到了1942年,通货膨胀开始飞升。
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对于当时的物价和收入,有人记录:1942年,学校教职工的工资100~600元不等。而物价是什么程度呢?大米均价7元,蔬菜均价9元,牙膏18,房租22元一平,也就是说,一个教授一个月只吃大米蔬菜,不刷牙,不买衣,不付房租,都不够。
闻一多教授喝茶成瘾,自从到了昆明,因为没钱买茶,将人家泡过的不要的茶叶渣子捡过来,回家泡茶解馋。校长梅贻琦的工资也不足以过日子,校长夫人做糕点上街叫卖挣钱补贴家用。
与文科教授相比,理工科的教授懂科技,发挥特长各显神通。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为了挣钱,亲自做肥皂卖。航空系的王德荣和化工系的谢明山,研发了墨水去卖钱。生物系的教授开发酒精,卖给医院挣钱。
朱自清教授有一次路上被乞丐拦住求乞,他无奈之下说了一句:【我是教授】,乞丐听后就走了。因为那时的教授虽衣冠楚楚,可是真的没钱。
教授穷,是因为他们吃公粮。教授想提高工资,需要开会,审批,再调整,战争时代的国家是真没钱。但外面的物价是市场经济,等到来提升教授(也包括其他吃公粮的公务员)工资,外面的市场物价早就已涨了十几倍。反而是那些「灵活就业人口」,他们的工资是一天一变,完全按照市场价,收入远远高于教授……梅贻琦夫人做糕点上街叫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糕点的价格是市场价。
如今很多人喜欢考公务员进体制,觉得是铁饭碗。但如果有“惊涛骇浪”或各种其他因素,导致经济失控,物价突然飞涨,公务员的收入会变得完全不足以生活。所以我经常建议身边的公务员朋友做一个斜杠青年,要多掌握一些挣钱之路。
如今北大清华的人均经费,已远超哈佛、剑桥、牛津、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世界顶级名校,与当年的西南联大比更是富裕千倍。但至今拿得出手的大师们,大多数却是出自西南联大那个「教授比乞丐还穷」的年代。
抗日战争年代,西南联大所在的云南很苦,因为战争切断了物资的运输,毁掉了大量的经济产业,富人也不敢乱投资。还有人趁机囤积紧俏物资,大发国难财。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昆明一样穷,比如上海就是例外。抗战时期的上海甚至比以前更富裕了,被称为「孤岛经济」。上海是经济重地,是中国的聚宝盆,1927年北伐战争时,虽然北洋军阀都在北方,总司令蒋介石却率先攻打上海。因为当年上海的税源占全国的一半,只要占据上海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经济后援。
日本人也把上海当做大钱包。1942年以前,上海依然保持独立于日军统治,1942之后,日军全面占领上海。在抗战时期,上海作为孤岛,吸引很多富人进入上海避难,导致房价和物价很高。此时的人民似乎都已经麻木了,根本就没有了忧国忧民的心思,反而是纸醉金迷,最能代表当时民众心境的一首歌是《何日君再来》,还有《情深深雨蒙蒙》依萍工作的夜上海,战争中的上海依然是繁荣一片。
但是富人的繁荣并没有提高底层人的收入。富人有各种资源和投资挣钱的渠道,富人挣钱的观念、能力、人脉都远超底层人民,利用孤岛环境大发横财。
而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虽然享受【口粮配给制】,不过这些都是一些难以下咽的杂粮和碎米。如果想要吃好米就需要在黑市花大价钱购买,但他们买不起。
当年的上海富人,穿时尚的西装旗袍,出入各种高端场所,讲究文化品位,品咖啡,泡酒吧,听唱片,进舞厅,演唱会,这形成了后来的上海滩「老克勒文化」,但是底层人甚至连买衣服保暖的钱都没有。
当时上海的明星也属于高薪阶层。李香兰月薪150,大明星胡蝶和阮玲玉约1000大洋。小演员挣钱的地方是在富豪出入的舞厅,一月也能上千。所以小明星、校花之类,经常在舞厅唱歌挣大钱。但是,上海这种相对养尊处优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接下来就是飞速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抗战结束后,又发生了内战,通货膨胀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