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不在于老师传达了什么,而在于自己收获了什么。老师讲得再精彩,自己没有反响和启发,按结果导向分析,对于自己而言不能算好课。今晚这堂课,我自认为是一堂好课,好的理由见文末,课的过程见内容。
晚上8点,打开人人讲,跟孩子一起听顾老师的亲子禅绕画课程。当我提出让睿睿准备纸、笔准备上课时,睿说:是你要上的课程,我陪你上,你还让我准备?嘴上这么说着,他见我在忙弟弟喝水,还是给我准备好了纸和笔。
进入课程,睿睿一见是他认识的顾老师讲课,惊讶地转头问我:阿姨不是还教过我一次吗?我说对啊!这下她认真了起来。
按照老师的步骤,先撕下A4纸的四分之一大,为了保证边的整齐,来回用指甲划了好几次,才撕下来。然后在纸上开始画小鸟。
没看老师的起笔,他自己开画了,画完发现没有老师的好看,线条不匀称,认为太丑啦!立马去找橡皮。尽管我告诉他缠绕画不需要橡皮,老师也说画得像老师,说明你很快学会了,如果不一样,说明你有了新的创造,他还是拿着橡皮擦掉,画了一只标准的鸟。
画鸟巢时,老师提到了公路图样,这又是他熟悉的图样,立马领会老师说的后面画的不要压住前面的线。
轮到我画了,我画树干时,他在一旁看我,见我画的所有的圈都一样大,他提醒我应该画大一点,别所有圈都一样大。
树干树冠全部画完,按老师要求,他要将自己画的鸟和鸟巢放到他想放的位置。睿睿不加犹豫直接把鸟巢搬到了我的树冠的鸟巢中,然后把小鸟放到了大树外头。
我说讲讲这幅画的意思:他说: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只鸟玩了一天玩累了,飞回了家!
画完,老师在分享别的小朋友的作品时,讲到一个小朋友在树上画了辣椒、苹果等,在老师分析辣椒、苹果背后可能隐含的潜意识时,睿突然冒出一句:你们大人就爱瞎认为!人家可能就没这意思!
“是这样吗?”我反问他,“那你说说你这幅画的意思!”这时睿睿说:一只又苯又傻又丑又坏又邋遢的小鸟,玩了一天玩累了,飞回了家。我说是说你吗?他看着我的表情说:才怪!
我能感觉到,这次他的回答有点戏弄我的成分。故意把“笨、傻、蠢”等这些最不好的词汇给自己作定语,然后看我的反应,当我表现得不高兴时,他一定在后面加个“才怪!”当我表现得满不在乎,他会反问我:你同意是吧?那我可不学习了啊!
我自认为他已经把我了解得团团转,我在他面前是黔驴技穷。他所说的“瞎认为”,我似乎也找到了源头,也是基于我平日对他的评判得出。
比如,上周去配眼镜,大夫让他坐在椅子上时,他说怕感染病毒,不坐。大夫只好给椅子喷了消毒剂,他才坐下。走出诊所后,我对他说:你安全防护意识还很强,别人坐过的椅子你还不坐!他说:啊呀,妈妈,我就是不想坐下,找个理由而已!
看来,我又“瞎认为”了!下决心,以后再不评判,无论好还是不好,不轻易做评判!因为10岁的男孩已经不同于七八岁,他们的世界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和自我评价。我需要做的是及时引导,而不是去评价。
后来又听小朋友分享了他们的画,有的小朋友天马行空的创意,极富想象力,再回过来面对睿的这幅画,只是循规蹈矩按照老师的步骤走,没有表达一丝想象力,一看就是一个听话的乖乖男所画。
做母亲的,真是矛盾的纠结体,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敢于突破边框。此刻,面对孩子的画,我渴望的是一个天马行空胆大勇猛的男孩形象,可惜睿的画不是。
早上,上班路上,一路想着孩子的事:到底怎么才能让孩子放开一点?甚至不那么听话一点?但反过来又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闪光点!闪光点到底在哪里?
听话、不出边界,循规蹈矩,这首先是遵守规矩的表现,先把基础的标准树立好,这不应该是每个人都该做到的吗?而我总是对孩子多重标准,这是不是太难为孩子了?
小结:一堂课,老师讲的是一样的内容,每个人听到的、感受到的、产生链接、受启发的地方都不一样。对于我,今晚这堂课,更多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像孩子所说的“瞎认为”;发现了自己,下意识里总爱揪着孩子的缺点,找个闪光点,还得经过反复提醒才勉强做到,做好后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心理安慰;发现了自己的多重标准,既希望孩子这样,又希望孩子那样,没有笃定地完全接纳过孩子。
发现自己,修炼自己,坚持下去,这也许是这堂课后我更应该做的功课。
感恩这样的课堂,提醒了自己,唤醒自己去发现!也感恩自己,能在一节课后,内在经历这么多心路历程,发现一个更加丰富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