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王嘉《拾遗记》。该成语原意为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气,庸碌无为;联合式;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含贬义。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崄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卷六)。任末,字叔本,蜀郡新繁(今属成都市新繁镇)人,东汉时期的学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等去都城洛阳游学。他通晓《五经》,对西汉齐郡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在洛阳教授生徒达十余年,其一生事迹感人至深。任末十四岁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险阻到处求学。只要听说谁有学问,无论那个人在哪里,他都会前去求教。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做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杆、蒿草取亮。他刻苦读书,到了晚年仍坚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结果,一件衣服没穿多久,上面就写满了字。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便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临终之前,任末告诫学生们说:“一个好学的人,就是死了也仍像活在世上一样;而不好学的人,就是活着,也不过是一具能行走的尸体罢了。”。任末削树枝做笔,汲树汁当墨;借星月之辉,取麻杆、蒿草之光读书;将心得写在衣服上,以免遗忘。这种勤学精神值得人们好好学习。任末的观点是“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这些话虽然说得尖刻一点,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记住他的话,还是有好处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都要刻苦学习,有所追求,有所作为,努力为国家民族多做一点事,万万不可像动物一样,整天只满足于简单的吃喝行睡,变成任末老先生所说的“行尸走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