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在养孩子这件事上,从孩子出生到三四个月期间体验到的“母子一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认为,刚出生的这几个月里,孩子通过母亲形成了对世界的最基本的信任感,也就是一种类似“没关系”的安心感。
婴儿无数次地反复体验着“不安—没关系,不安—没关系”的过程,明白了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可以放心的”,这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被爸爸妈妈保护着”的感受非常重要,可以绝对一点地说,父母就是孩子的“保护神”。
“不安的时候总是能得到帮助”,这种体验再多也绝不会有坏处。因为就算父母总能让孩子得到帮助,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得不到帮助的时候。倘若错过了帮助孩子的时机,最终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帮助,这就太可怕了。
**感想:**旧的养育观念是孩子吃饱喝足之后,再哭闹就由着他(她)去吧,那有那么多时间照顾他们。哭一会还可以锻炼肺活量,又哭不坏。现在想来,母亲教给我的这些育儿观念是错误的。孩子三四个月时,给予足够的回应一点都不为过。这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时机。但也并不是说,错过这个机会就再也不会有了。人生毕竟是各种事物的积累与发展的过程,婴儿期没有得到的安全感,也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补偿。能够帮助孩子的时候,尽量去帮助。毕竟孩子一直都需要你的帮忙是不可能的,而我们也不可能一直能够提供帮助。
**摘抄:**一味抑制消极情感,压力得不到缓解,这样的话,就连积极情感也没法释放了。
**感想:**对于消极的情绪,我们通常是回避的,不谈似乎就不存在,其实有点儿掩耳盗铃。消极的情绪出现时,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到消极情绪中了,让自己在这种情绪中待一会,不要急着抽身出来。在消极情绪中慢慢思索,会找到消极的情绪源头,找到之后就会有解决方法。不能表达消极情绪,是恐惧的原因,不要如畏虎之般,中性地看待消极情绪,情绪自然会经历流动变化的过程。
在对待孩子的哭闹时,也不要急着阻止他们的哭闹,不如主动地找孩子聊聊为什么哭闹,什么事情让他们这么伤心烦恼。看见孩子的情绪,并接受孩子的情绪,才是好的处理方式。
**摘抄:**父母以为挣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幸福”,但若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反倒是在做父母这件事上偷懒!动物父母虽然不赚钱,但却能尽力哺育孩子,陪伴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而人类父母却为了挣钱无法和孩子待在一起。
**感想:**我们以为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其实完全是以自己的想法为主,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现象,父母以为在爱孩子这件事上做了很多,但是在孩子那里却是,父母根本不爱我。这就像是背道而驰的马车,父母以为是双向奔赴,结果却是擦肩而过,至少在爱这件事情上是这样的。
与孩子相处,要多观察孩子,才会形成如何正确回应孩子的直觉反应。从观察孩子的反应中,不断修正自己对孩子的观察,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做一个好的父母。
**摘抄:**对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期待总是很高,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用那个“标准”来评价孩子。父母满脑子都在想着自己期待的标准,自然就看不见孩子本来的样子了。
**感想:**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就只是一个孩子,并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应该与众不同。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平常的人,其实就是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常的人。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要说我们自己不一定是优秀的教育家,即使是,有想过孩子自己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吗?当期望太高之后,我们的焦虑会传递到孩子那里,你看,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人,父母为此如此焦虑。这种否定的认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根据孩子的个性去培养他,但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需要我们抛开自己的期待,认真地去观察孩子本来的样子。
**摘抄:**“只要养育方式好,就可以顺心如意”的想法完全是迷信。没有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的“好养育方式”,但却有很糟糕的养育方式。
**感想:**如果孩子不如我们所愿的发展,我们就会自责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肯定是哪里没做对,孩子才这样不如人愿。这种想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徒增烦恼。因为这世上完全好的教育方法根本不存在,养育个性迥异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标准的方法,好的方法。谁也不可能百分百掌控人生,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认知,根本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想法活动。
**摘抄:**如果处在只有孩子与母亲的对外隔绝的环境中,无论是怒火,还是愤恨,都会被放大。而且母亲也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我们是亲母子,所以没关系”的满不在乎的心理。
**感想:**回想以前生气时打骂孩子,也通常是只有我和孩子两个人在家的情况下。当时家里如果有其他人在,就会有人劝解或者维护孩子,只有两个人时情绪就没有节制的释放了,而孩子却遭了罪。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是多大的福分啊,所以说先要整理好自己,再去面对孩子。一天尽量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整理一下自己。跟老人住在一起,虽然有诸多不方便,但对孩子的教养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摘抄:**基本上,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成长起来的。
**感想:**父母应该多关注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大人把所有空闲都用来监督孩子学习时,孩子会失去他自己成长的空间。大人能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对孩子心灵的成长很重要。孩子一直在看管下成长,或许会成为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但这并不是真实的孩子自己,他自己的能量会隐藏在什么地方,总有一天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摘抄:**如果在“母子一体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母亲偷了懒的话,孩子就会在某个时候出现“压力信号”以期待得到补偿。
**感想:**以平常心对待他,以比平时更宽容的态度对待他,默默地给孩子更多地关怀,相信孩子在得到你的关怀和宽容之后,能慢慢消除压力,压力信号也自然会消失。有时候孩子的反叛行为,可能就是压力的外显,不要小题大做,理解孩子的行为意图,以更大的忍耐,包容孩子的出格行事。
**摘抄:**所谓自立指的是孩子“靠自己站立起来”,所以在孩子能力还不足,想靠着黏着的时候,就让他们尽情地撒娇好了。
**感想:**在孩子成长这件事上不要急于求成,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自立时,就担心会宠坏孩子,急于让孩子自立,这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不利。与其狠心将还未长大的孩子推开自己的怀抱,不如等成熟的果实自然离开果树。父母能够恰如其分地接纳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靠他自己的力量独立,不管多久都可以,这才是最好的态度。在孩子想要脱离我们的怀抱时,也顺其自然。这也是成熟父母的标志。亲子关系应该是最舒适和谐的关系,强扭的外力会破坏很难建立的亲子关系。
**摘抄:**成年人可不要随意毁掉孩子们的幻想世界。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自己说的是好话、正确的话,却不小心把孩子的世界打碎了。
**感想:**孩子会通过幻想学习体验到许多东西,尤其是抽象的事物。因此,父母需要维护孩子喜爱幻想的乐趣,不要以粗暴的语言、行为,或者无心之举来破坏孩子的美好世界。
**摘抄:**如果打着“死亡教育”的旗号,非得让孩子看到“人死了就会被烧成灰”的场面,那也真是够蠢的。
**感想:**如果把死亡之后真实的情况告诉孩子,就对应了“正确的话,却不小心把孩子的世界打破了。”所以说,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要特别的用心,我们的无以之举就会破坏孩子对生死的各种幻想。在孩子心灵还没有发育丰满之时,我们就擅自摘取了滋养他们心灵的养分,这样做实在是太残酷了。
**摘抄:**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比起学习,情感体验更重要。长远来看,到六岁上学之前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且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悲伤、痛苦、愤怒、欢喜等都非常重要。
**感想:**父母为了让自己安心,拼命鸡娃,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做法。6岁之前的孩子对数字和文字都没有太大兴趣,但这些却是成年人能够看到的东西。用牺牲孩子自然成长的机会,换取成年人片刻(也就是几年)的安心,实在是得不偿失。有天赋的孩子在小时候就会展现出来,但天赋极好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因此,父母不如以平常之心接受孩子更平常的童年,却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有益。因为从漫长的人生之路来看,抢跑争夺出来的几秒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