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易》中的恶人,真的是坏人吗

《周易》中的恶人,真的是坏人吗

作者: 白璇珠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13:46 被阅读0次

    睽卦初九「见恶人,无咎」,传统多解释为去见恶人,免于罪咎。恶人大概就是对比于善人,约略是坏人的意思。

    但经过深入研究,恐怕不是这意思。「恶人」很可能指的是部落的领袖,而不是什么坏人。

    在《周易》的时代,「人」字的用法和现代可能是不一样的意思,从《周礼》的官职称呼都用「人」字就可看出梗概。

    本文则要特别讨论睽卦初九「见恶人」的「恶人」究竟是怎样的人?是不是也是像「邑人」之为「邑长」一样,「恶人」其实是「恶长」?

    传统解释

    传统对「恶人」的解释分两大派:

    凶恶之人:恶对比于善,因此恶人绝非善类。这是最为普遍的说法。如王弼注:「时方乖离,而位乎穷下,上无应可援,下无权可恃,显德自异,为恶所害,故见恶人乃得免咎也。」朱熹:「亦必见恶人,然后可以辟咎,如孔子之于阳货也。」阳货是鲁国有名的恶人。他想要找孔子出来当官,

    但孔子讨厌他,不想见,但最终孔子还是不免一见,所以朱熹引用了这个典故。

    丑人:另也有些易学家认为「恶人」是丑人,那么恶对比于美,《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恶人也是这个意思。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也是对比于美。这比较是当代易学家会有的见解。

    不管恶取的是不善,还是丑的意思,依《周礼》官职称呼的逻辑来解释「恶人」,似乎相当不合理。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而且,因为「恶人」在《周易》中仅此一见,也增添问题的难度。

    亚人与恶人

    睽卦初九帛书爻辞作:「悔亡,亡马勿遂自复。见亚人,无咎。」

    「亡马」和今本「丧马」语义相同,亡与丧可视为古今字的差别。「亚人」与「恶人」似乎也大概可以这么看。亚字通恶,这并没有问题。事实上,在先秦至汉初典籍之中很多今本是「恶」的字都会写作

    「亚」,亚与恶在古书中似乎是互通而等同的。因此帛书《易经》「亚」字理所当然也可直接当作「恶」,然后亚等同于恶。所以帛本和今本同,亚与恶只不过是今古文的差别。

    亚与恶的今古文问题,可参考陈居渊先生所著《周易今古文考证》第271页。

    然而,在此我们要假定「亚」和「恶」就是不一样来看待这段经文。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两个字原本就是不一样。会「一样」,只是透过解释的某一可能结果。

    既然两字不同,那么今本与帛本那个比较正确?答案是帛本较正确。因为亚就是殷周就有的古字,恶则是汉代之后流行的今文字。

    亚字远比恶字古老,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恶字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但还很少用,一直到汉代之后使用才较普及。所以,在《周易》的时代,经文比较可能是作「亚人」而不是「恶人」。上博简的哑和今本的恶,都是后来被增繁之后的结果,已非《周易》原本。

    亚的字义

    亚在古文中的确也可当现在的恶使用。而在我们现在的用语中,亚还有次的意思,如亚军为第二名。但在古文中,一个现今已消失的字义,非常值得注意:

    《尚书‧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

    《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

    《尚书‧立政》:司徒,司马,司空,亚旅。

    「亚旅」孔颖达解释为「次众」,不容易理解。蔡沉《书经集传》说的较清楚:「亚者卿之贰,大夫是也;旅者卿之属,士也。」

    《尚书》亚字仅此三处,而且显然指的都是官爵之名,从《尚书·梓材》「司徒、司马、司空、尹旅」也可看出,亚字可能与尹互通,《说文》:「尹,治也。」

    这个用法在《左传》中也可看到,如:文公十五年:「请承命于亚旅,鲁人以为敏。」成公二年:「三帅先路三命之服,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杜预注:「亚旅,上大夫也。」孔颖达《正义》也赞同杜预说法。

    「亚旅」的亚,字义还可以从甲骨文中看出其源流。亚在甲骨及金文中的造字本义,可能画的是一个聚落型的建筑型态,中间有祭祀或行政中心什么的,然后四边围绕着次级的建筑群。甚至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亚字有时会在中间搭配族徽,如:

    根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据甲骨文

    (墉)字所象之形,与殷墟陵墓所呈之

    形相参照。甲骨文亚字盖象古代聚族而居之大型建筑平面图形。殷代之城墉、庙堂、世室、墓葬沿用此形,即《周礼‧考工记》所谓之殷人四阿重屋。阿、亚古音同,故通用。……亚形建筑既便于合族共处,又使各户皆得独立,故同代兄弟并列同俦而复可叙以位次。《说文》:「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按后世误以亚训丑恶之丑……然丑字在典籍中多训为丑类之丑。段玉裁谓「丑即畴之叚借字,畴者,今俗之俦类字也。」而贾说又以亚为次弟之义,故亚训俦、训次弟,皆与其初义近。又《诗‧节南山》「琐琐姻亚」传谓:「两婿相谓曰亚。」古代族外婚,两婿乃外族之同俦,故亦互称曰亚。

    徐中舒的解说相当清楚,也说明了为何《说文》以丑来解释亚,只是这个丑恐怕不是丑恶的丑,而是古书中经常使用的「畴类」的意思。而次第的意思,则是从建筑型态引申来的。

    接着再来看「亚人」一词。「人」字在上古的使用习性,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长」,那么「亚人」就是「亚长」,相当于一个聚落或一个部落族群的头人、领袖。

    亚字可能从原本的一种聚落型态,引申而成为统治这个聚落的人,近似于亚人的意思,所以《尚书》当中用为官爵之名。在Vividict的「亚」字解释里,举一个从亚从人的古字,解释为部族首领。该字也通《周易》的「亚人」一辞。因为在甲、金文,文字的书写编排原本就很自由,「亚人」既可视为一字,也可视为两字。

    中研院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对于亚侯的解释甚详,并清楚说明了「亚」在殷周中的社会地位。可参考该套书第十四册4165-4172页:

    略举数例足见亚与侯名异而实相近,我所以说「多田亚任」即《尚书》所常见的「侯甸男」。

    唐氏谓「亚为称爵」,不如释以「内服」的诸侯更为彻底。

    依李孝定看法,「亚」的语义也通「侯」,并属于「内服」的诸侯。所谓的「内服」,对比于「外服」。内外之别指的是王畿之内与外,服为服事。王畿之内,服事天子、或为天子直接管辖的百官或诸侯,就是「内服」。

    李孝定谈到「任」与「男」两字的今古文问题时还这么说:今文本作任,古文本作男。兹验以甲骨文的「多田亚任」与〈令彝铭〉的「侯田男」异文,我认为,任本商制,男乃周名。推此言也,一部五经异义,所传说的今文家与古文家纷岐,错综的制度,都该自「商周易礼而王」方面重行检讨其是非(中略)。亚〈酒诰〉列于「内服」,〈周颂〉次于「侯主侯伯」之次,而云「侯亚侯旅」,在《尚书》〈牧誓〉、〈立政〉则又以「亚旅」连文,而以为官名,位次司徒、司马、司空之后。唐兰先生据……而谓:「凡此亚旅之文,前人多不得其解,得甲骨金文互证,始可定亚为爵称。」李孝定另外提到,亚字很可能指的是:「不成方的亚田,意本说是斜田,音乃讹为畬田、余田。余田者区田之余也。」那么「亚」或许又和无妄卦的「不耕获,不菑畬」有关了。

    关于前面所谈的,「内服」,李孝定又说:殷商邦畿千里之内分为田、亚、任三服──田者仆墉土田的省称,大半由王率小臣督率奴隶们躬耕的。亚者不成方块的土地,赐给卿大夫耕重的。任则分赐给武士和百工的土地,让他们兼以保卫疆国的。「邦外侯服」卜辞总称为「多伯」,邦内的「田亚任」卜辞总称为「多田」,也就是亚旅的别名。

    重读《易经》经文

    如此看来,「丧马勿逐,自复。见亚人,无咎」语义相当简单易懂:

    有人弄丢了马,占筮结果不但说不用去找,马会自己回来。还说,要去「见亚人」,也就是去

    见部落的首领,可能是要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丧马的这件事可能就不会被追究罪咎,或者因为亚人帮忙而找回马。

    接着我们还可解构睽卦六爻来比较经文。睽卦六爻基本上上下卦的对应爻位彼此也相呼应:

    初见恶人,四遇元夫;二遇主于巷,五厥宗噬肤;三见舆曳、无初有终,上载鬼一车、遇雨则吉。

    与初爻对应的九四说「遇元夫」,传统批注多以「元夫」为善夫,或善士,因为元者善之长也。

    但在先秦古籍甚至是甲、金文当中,元多解释为长,如元子、元孙,即长子、长孙。元字的本义为元首、首领,至于长与善、始都是引申义。个人怀疑,元夫可能指的也是部族的首领的意思。

    如此一来,九四初九经文的对应,更加显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易》中的恶人,真的是坏人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fr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