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438天早安问候。
今天是2024年6月1日,2024年第 243天,我们已跨入全新的一年。
今天的话题是:学会心理分离,你就不会再痛苦。
如何你还没有学会分离,你在构建任何关系时,就会处于边界模糊的状态,想要和对方“共生”在一起,而这也会成为让你痛苦的根源。
比如说,在亲密关系中,你希望对方什么都听自己的,会讨厌对方回应的不及时,一不回信息你就暴躁。
又或者会成为关系中的付出者,用自我感动的奉献,来维护住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即便是处在一段损耗型的关系中,也还是不愿意离开。
可能你们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你已经没那么喜欢对方了,但就是无法做到当断则断,彻底地分离。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源自于自己还没有学会分离。
1.没有学会分离,你会一直沉沦于痛苦之中。
曾奇峰老师聊过一个观点,叫做“万病源于未分化”。
未分化在心理学上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没有跟父母分离,尤其是没有跟母亲分离。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 · 马勒的婴幼儿发展阶段论:
6个月之前的婴儿,会跟妈妈处于共生阶段,此刻的共生是属于正常共生。
而到了6个月之后,随着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就会逐渐与妈妈分离,这个时期被称为分离-个体化阶段,而在这此后的共生,都属于病态共生。
之后在妈妈正常且良好的养育之下,孩子在三岁左右,就能够完成与妈妈的心理分离,形成个体化自我。
这个阶段,孩子就能够与妈妈构建出一个稳定的关系模式。
如,即便是妈妈短暂的离开,孩子也不会感到慌乱,只是有需要才会向妈妈求助,能把保持基本的独立性。
而这种从“依赖到独立”的灵活切换能力,也是在奠定孩子在未来经营所有关系的心理基础。
也就是说,不管分离个体化完成的好与不好,都会转移到跟其他人的关系中间。
而如果一个人在孩子时期,没有获得到妈妈良好的照料和养育,他就会不能完成分离个体化,在长大后,构建关系中就会处于病态的共生阶段。
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会害怕分离,会用讨好,付出的方式构建关系,想用掌控住对方,掌控住关系,和对方永远没有边界的共生在一起。
但此刻构建的关系一定不是健康的,因为不论是付出,还是掌控对方,都会让对方在关系中喘不过气来,想要逃离关系。
那么关系间就必然会发生冲突,矛盾和争吵。
而且因为害怕分离,即便是处于一段有毒的关系中,也没有勇气斩断,会一直沉沦其中。
2.学会分离,才会摆脱痛苦。
当一个人还没学会分离,他是会一直沉沦在痛苦的关系中,想要改变伴侣,会想要把伴侣改变成自己理想的恋人。
譬如,伴侣太懒,会在伴侣耳边时时刻刻的鞭策对方,希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你会发现,不论你怎么地好言相劝,还是咄咄逼人,都无法改变这个人的惰性。
因为一切外在的改变,都需要自己从内心的觉醒,自己主动地想要改变,而外在的人为推动,或许暂时能看到点效果,却不会彻底改变一个人。
所以,请在关系中放下一切你想要改变一个人的心,因为你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唯一能够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说过一句名言: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
这不仅仅是关系的本质,也是学会分离的根本。
当你在关系中,感受到了共生的痛苦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跳出这段损耗型关系。
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一点,自恋地想要去改变谁,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求而不得的内耗之中。
所以,学会分离,也是人生课题的分离,只有专注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不在为他人的人生课题过度的干涉与操心自己才会获得心态上的成长。
3.学会分离,你才能走向独立。
未分化也会导致一个人的人格无法走向独立。
如果你和一个人总是连在一起,做任何事情都一起,好的就像是一个人一样,那么你们之间必然会只能活出一个人的意志。
因为当两个人变成了连体,我要吃饭,你要去打球,而这两件事并不可能同时进行,必然会有一方做出妥协,那么其中一方就会感受到被牵制。
虽然彼此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但作为独立的存在,又会被这种连接搞得不独立,让很多的能力都不能自由的发挥出来。
所以说,未分化,没有学会分离,是会让人处于一个很不舒服的状态。
当关系中的边界变得模糊时,也就没有自我边界可言,于是也会造就出各种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成为痛苦的根源。
所以,如何一个人想要走向真正的独立,学会分离一定是必修课。
成年后的还处于共生关系里,是一种退行,在这种错误的关系模式中,人格的成长会抑制。
学会分离,就是让自己懂得,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捆绑在某个人的身上。
分离也必然会产生焦虑,但当你能跨越这种焦虑,不在惧怕失去谁,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
所以,只有学会分离,走向个体的独立,才会摆脱关系中的痛苦,才不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他人的身上,人生也会过得更加顺遂与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