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法相概念,给人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艰涩,费脑子,冷冰冰,是一堆无趣又无用的玩意。
我原来就是这么想的,但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法相概念”的认知。
我就读的佛学院,每天都有两支香,但我坐香时虽然一直很用功,却总有一大堆不知从何而起的妄念充斥脑海。我试着控制,却在角力中越来越失控。
直到去年学习[百法名门论]的“大随烦恼”部分时,老师提到了三个概念,令我静坐时对心念的把握能力一下子突飞猛进。
(一)“昏沉”
老师说,昏沉这个心所,会令我们的认知和觉察能力,我们的第六意识天生是有觉察作用的,这也是自我认知得以存在的原因,虽然这种“自我意识”的根源是第七识的错觉,但对于深陷妄念之流中的我们来说,却不失为一条向上逃生的绳索。可当我们的心进入昏沉状态的时候,这些自我觉察、认知的作用就逐渐变为了一种糊涂不清楚的状态,让我们的心对于外境和内境都没有了清晰了知的能力。所以,昏沉是禅修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在修止时,昏沉简直就是头号天敌。而修止的功夫如果不到位,我们羸弱的心力就无法保证我们修观时不“掉举”。
(二)掉举,“掉”是指“掉动”——我们的心念有一个特征就是,
同一时间只能生起有关一个主题的念头
。而但我们的心被杂念所惑,所保持你所缘境就会跟着“掉动”,而我们的心则转而跟着妄念“嗨皮”去了。
“举”是说“高举”——心因为被妄念编的故事刺激的特别兴奋,像飘浮在空中一样,用《瑜伽师地论》的话说,就是“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显扬圣教论》对于掉举的定义也是:“心不静息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掉举的结果就是心动神疲,失去正念。
(三)“失念”
宗大师说我们想要成就三摩地,要有两种功德:第一个是心于所缘,专一安住,第二个是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就是正念的力量,而昏沉和掉举则会令我们失去正念,并引发“不正知”“散乱”等后果。
听老师讲完这几个概念后,我在坐香时立马按照老师的描述在禅修时不停的检查自己目前的状态是偏向于“昏沉”呢,还是偏向于掉举呢?自己在刚才的心相续中,有没有失念呢?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当我察觉到自己的情况有所不佳时,就会触动另一个心所——“作意”来警醒内心,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
而这一过程除了自我检查外,以后的作意和自我调整全部都可以通过训练达到“自动化完成”的状态,也就是将临时的工作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而如果用功得当,就连“自我检查”本身,也可以成为禅修中的自动程序。
经由这件事后,我对法相概念的看法大为改观,我发现法相是修行人操作软件中必不可缺的“硬件”,它对凡夫妄心的的剖析细致准确到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有它的帮助才能从自己的“妄心”手中夺回起心动念的主动权。
它也是每一个探索自己内心的勇士都必备的“地图”,有了它的指导,我们不仅能对人性的弱点有所防备,更可以对人性的光芒有所认识。从而实现最大化的“自我利用”。
它更像是一个顶戴手电筒——进山洞探险的人头上都有的那种手电筒。前路或崎岖或通顺,或平整或泥泞,全都能在顶戴手电筒的照射下全部展现。法相概念就是慈悲的佛陀和祖师为从火宅中逃命的我们准备的顶戴手电筒,它不仅可以照破我们死的恐惧,更可为使用它的人照见生的希望。
它还是我们攀爬高楼时用到的脚手架,可以为我们的攀爬提供“立足点”和“发力点”。因为除了树立正见,法相概念更多的作用是能够“策厉正行”。古人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现代的成功人士们也振臂疾呼“行动力就是生产力”,关于后者,是我在学习善法十一种时亲身体验过的——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些概念有一个算一个,对我而言全都是白捡的技能压缩包,把它们下载到我的操作系统中后,我在菩提路上走的就更快更好了。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人人都听过,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的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呢。从今天开始试着练习知识吧,这么做”将让知识即力量不在成为空话。不说别的,只要你把《百法名门论》中的法相概念打磨清楚,你观察世界的眼光马上就能升级。
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专业都是由诸多概念组成的,一般这些概念有上百个到上千个,我们只要搞清这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我们就可以进入这个领域,甚至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对于学习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打磨概念,尤其是学习最究竟的佛法时。
初学时,我们应该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形而下概念”,一来可以快速增进功力,二来可以令我们学习概念的过程进入一个及时反馈的良性循环。
但当我们的学习到了一个稳定期时,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形而上”的概念。在我看来,形而上是形而下的“根基”。
形而下的概念,只能对我们现有的操作系统起到一个修复作用,而形而上的概念则往往能够直接带我们跳脱出现有的认知局限,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得到上帝视角下的“最优解”。
就好比我们众所周知的“正念”、“精进”、“奢摩他”,这些小概念如果没有“菩提心”“出离心”这些大概念的摄受,就只能为我们带来一点点小小的利益,并不能转化为菩提道的资粮,充其量只会增加一点“我执的资粮”。
学习这些大概念的效果正如古德所说:明白目标,厘清路径,直路直走,莫被林中枝叶勾刺挂住。大丈夫直入虎山,直取兽王,不被中途鸡鸭狗鹅耽误。
而依概念比量之依通而达现量智通,也是千圣同途一门超出的妙庄严路。
关于法相概念,我的故事和学习经验还很多,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不停的变换方法讲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