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作者: 千我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17:12 被阅读0次

    常识篇

    陈丹青说人只要一坐下写东西,不管是写天上的月亮还是地上的芦蒿,其实都是在写自己。有点夸张,但人一静下来,确实就会胡乱地想到自己的后悔,悲伤的事。因此也就有了这些关于常识的文字。

    关于常识,我第一次正视并想了解是在我受了没有常识的损失之后。想到还是很羞耻的。

    百度时出现了这样的话:常识,一般指从事各项工作以及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基础知识。这是对常识官方的解释。我还看到常识的相关的理解,有这么一句: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知识。

    我心头一震,我去。我是属于未成年还是心智不全。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做的蠢事。

    对于一个有着多年寄宿生活的我来说,是很尴尬的,安慰自己,写出来就没那么羞耻了吧。在一个连绵阴雨的暑假过后,宿舍里的被褥有了很多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的东西。在咨询了爸妈之后,我还是以扔掉被子作为代价,才获得了关于霉的常识。霉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类别,我在百度上好好研究了一番。而且这次我还顺便百度一下:如何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确实如果具备了生活常识,就会少受点损失吧。

    人文常识

    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这个象牙塔,好像从鸟笼里挣脱出来的鸟。于是和朋友一路向南,朋友是个有输出的文艺青年,我觉得和她出门是绝对的收获满满。但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以为会去灯红酒绿的地方,结果每每都一样的是博物馆。没有太多人文常识的自己,一直不太理解,去上海博物馆的意义。我看不懂瓷器,书法也不懂,偶尔哪个画派的展览,我能看懂它想表达的已经很庆幸了。直到一次看到负责国画的警卫和一个央美的学生在谈论着。那种好像熟识的朋友一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兴奋。因为和朋友是分开各自看,所以为干脆坐下听他们从梅聊到竹,从绘画知识到技巧,加上对展览物的那尊贵的个人见解,我惊讶的很。站在这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来卖时间,而是了解,热爱。我刚开始总是跟着我的朋友瞎跑,后来才开始思考,可能这种感觉就叫做钝感吧。我开始慢慢了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博物馆一词,是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但意义和作用有所不同,曾经它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有不同的研究室,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而现在的博物馆,用常识来理解博物馆的话,它就是陈列了人类文明知识的基本常识的地方。所以人们在想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总是会先去博物馆。而且当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后你会发现博物馆从分类的方法,到展览物的罗列物以及教育意义都是很值得推敲的。

    在《国宝会说话》的记录片中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反潮流了,开始放慢脚步开始对博物馆的一切着迷,从对《国宝会说话》的受众,还有豆瓣评分来看貌似是这么回事,但在博物馆里除了艺术学院的学生,还有博识的警卫之外,确实还有,上去就拍的年轻人,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人独自霸占一幅情况也不少见。着迷的是潮流还是展览物的本身呢?

    有一句话叫,你的行业就是你认知的全世界。如果你想了解新的知识,行业,就必须掌握它基本的知识,也就是常识啊。如果继续在常识的基础上掌握了关键性知识,那即使隔行也未必如隔山了吧。

    关于安全常识

    之前的公交车事件,在看了打捞上来的黑匣子后,公交车就改革了多了防护装备。人们也开始反思,还记得当时点赞超多的评论是:你错过的是一站,别人错过的却是一生。我想如果具备了安全常识的乘客们,意识到司机的安全就是自己的生命保障,可能会避免一些伤害。学生宿舍明令禁止使用电器,可在宿舍直播吃火锅,也不是没有。我就会自然想到人员密集的大学宿舍楼,狭窄的宿舍走道,将会是唯一的生命之道。因此所有的模拟地震演练,灭火模拟现场都不是无聊,所有的安全常识都值得正视。

    之前朋友推荐荒岛生存技能视频给我看,我还不能理解。后来应邀去野外体验两天一夜也欣然接受,当我们获得常识越多,就越不会慌张。珍惜生命的日本人,虽然不知地震什么时候来,但知道地震是一定是会来的。最近在看的日剧多谢款待里,提到的日本人为了防止空袭,拆掉高建筑,甚至民房,减少空袭的人损失。空袭的地点不可以具体,但可以肯定的是,珍珠港事件后的日本做了被袭击的准备。这种自我保护的常识感觉是刻在骨子里的吧。

    生活里的常识还很多,如果拥有的不只是常识,还有其中的知识,我想会应对问题,大家都会从容点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io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