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离开学校的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借助各种在线知识服务满足自己旺盛的学习需求,尽管每次跨年之后,都会出现知识服务贩卖焦虑的争议,可是通过听书、看电书子、看视频课来学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与习惯。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选择参加各种线下读书会。过去一年,我参加过樊登读书北京分会的多次线下活动,也和海棠书院的新朋友聚过几次,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其实很难说收获有多大,但是我仍乐此不疲,这不,上周末我还和开智学堂在北京的小伙伴聚了一次。
讨论的场景这次活动由朱婧同学发起,很快就聚集了十多位报名的小伙伴,最后有十位到会。地点在阜成门附近的鲁迅书店,店依鲁迅博物馆而设,清静优雅,茶香氤氲。
这个下午,我们围绕分享学习《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这本书的心得与困难展开讨论。天空同学提前做了准备,现场配合着PPT,向大家介绍了她的学习方法、心得,还展示了一些优秀的课程作业(开智学堂2020年的阅读训练营课程);随后,我们结合卡片大法,一起共读了上述图书第7章中“增细加工与推断重构的交互作用”一节,并把各自的卡片发在微信群里,秀给彼此看。会毕,我们中的7位还一起聚餐,在就近的一家湖南菜馆继续聊了两个小时才散。
鲁迅书店本文无意展示这次讨论的成果,只想探讨,为什么现在线上学习这么方便了,成人学习还要相聚线下?这样的方式真的高效吗?
场的营建:我们需要一个创造的空间
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是“集体知识”的一种形式。(by 野中郁次郎)
有一次我报名参加一个线下活动,同在群内的一个小伙伴马上私信我,提醒说这是无效沟通,建议我不要去。后来我还是去了,事实上收获还蛮大的,认识了几位优秀的小伙伴,大家后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并不是每个线下活动都会有这样的效果,它取决于所有参与者的期待、心态、付出、个人素质,也受活动组织效率的影响。因此,如果你要组织线下活动,要提前想清楚活动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才能实现它;如果你要去参加一个活动,就要预判你的收益,并根据这次的反馈调整下次的预期以及你要为此做什么准备才能使效果提升。
假设上述问题不是主要矛盾,我们来看看,线下活动价值何在。
当代管理学大师、“知识创造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曾阐述过“场”(Ba)的概念,这一概念是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提出来的。野中认为,“场”是一个“创造的空间”,它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积累和综合新知识。具体点说,就是人们聚在一处,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人际互动与环境互动产生新的知识。
你可能会觉得,这么说来线上也能创造“场”啊,实际上有这样的可能,但是我们要考究成功创造“场”的可行性。在野中看来,要创造成功的“场”,就需要参与者彼此付出关心、爱与彼此接受,以构建同情心和同理心,我们可以理解为平等、友好、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能使参与者最有效地分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比如你的心得、秘诀等。
相比线上,线下多了一个环境的维度,从而使得知识创造的过程更加有效。因为知识创造的过程取决于我们与谁互动,以及进行知识创造的环境如何。就以本次聚会为例,选在鲁迅书店这样的地方,大家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讨论问题,实在是一种可宝贵的体验。
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社群价值的营建。在哈工大教授杨洋看来,一个社群要运营好,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value)、认同(identify)、产品(product),他称之为“VIP理论”。线下的深度交互对于价值表达和共鸣、认同形成影响甚大,也更有利于打磨产品。
效率与幸福感
对比线上与线下,总离不开效率这个维度。实际上,我们不必二选一,因为线上线下结合才是达到最高效率的手段。但是以学习为目的来看线下聚会,就会发现它的独特意义,那就是对于个人幸福感的贡献。
我们追求效率提升,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那么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对整个人类福祉的贡献。这个说来很大,但其着眼点在于个人幸福感的提升。那么要如何提升幸福感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讲了五点,即积极情绪、情感联系、心流状态、成就感、意义感。一场好的线下聚会,以上五点全部涉及。
比如我们这次讨论,参与者心智都很成熟,态度也都恳切,每个人都有输出,也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启发,结束后大家的反应是,下次什么时候聚啊。反过来,这其实也启发我们,可以依据上述五点来设计活动,让所有参与者都快乐输出,得到优质反馈。
我写的卡片或许,从幸福感的角度来看问题,更能让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
ref:
1 野中郁次郎,绀野登.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M]. 马奈,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VIII-I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