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后人赞为君臣cp之典范:一个是明君,一个是良臣;一个虚怀若谷,一个直言纳谏。
所谓伴君如伴虎,长伴君侧之人都懂得谨言慎行、察言观色,而魏徵老师宛若一股画风清奇的泥石流,怼起领导来那叫一个毫不手软、兢兢业业,搞得唐太宗时常下不来台,也曾气呼呼地扬言要杀掉这个讨厌的乡巴佬。可是最后,唐太宗不仅没有杀掉魏徵,更是将他视作为臣之楷模、正己之铜镜。
被怼还这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人家魏徵怼得艺术。
要怼,就要言之有物
贞观伊始,唐太宗体恤民情,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后来他盘算着手头吃紧,想耍赖反悔,还打算抽取未到服役年龄的人去服兵役。为这事儿,魏徵狠狠怼了唐太宗一次。
按照当时的规定,18到20岁的成年男子被称为“成丁”,16岁到17岁的未成年男子叫“中男”。“成丁”是要去服兵役的。
彼时,有大臣建议,征兵役的年龄不必非得划在18岁,有些体格健壮的“中男”也可以提前服役。唐太宗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下令执行。
可是魏徵坚决反对,拒绝在手令上签字。
唐太宗很生气,找来魏徵训斥他,“这办法有啥不好!你咋那么固执呢!”
魏徵十分淡定,回答说:第一,打仗拼得不是人数,是策略。成丁已足够,何必增加一些未成年的孩子。第二,陛下虽登基不久,但对人民,已经失信多次。
唉我去......这第一句话算就事论事,可第二句杀伤力有点大哦!
唐太宗一愣,“我啥事失信了?”
魏徵开始掰手指头数:其一,陛下登基时说“积欠政府的财物—律不必偿还”,但有关部门还在追索曾经老百姓欠秦王府的债务。秦王府库里的东西难道不算政府财物吗?其二,陛下说“关中免田赋捐税二年,关外免劳役一年”,但没过多久又开始重新征收。哪能这么朝令夕改呢?现在,陛下又要征未成年人服兵役,你说,这能叫“诚信治国”吗?!
嗯,魏老师说得好有道理!
魏徵怼完,唐太宗好开心,说:哎呀,我以前以为你就是老顽固,不懂政治。没想到说起国家大事,你直击要害。政府如果没了公信力,如何使天下太平。你说得对,是我错了!
于是,征“中男”服役一事,作罢。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大唐王朝海内晏然,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于是632年,在群臣的怂恿下,唐太宗打算去泰山封禅。结果,又遭到了魏徵力怼。
魏徵单独找到唐太宗,表示反对。估计唐太宗也有点不爽:
“你不赞成我‘封禅’,是因为我功劳不够高吗?”
“高啊!”
“品德不够厚吗?”
“厚啊!”
“大唐不够安定吗?”
“定啊!”
“四方蛮夷还不臣服吗?
“服啊!”
“五谷不丰登吗?”
“登啊!” ......
魏徵回答:“陛下虽然很有成就,可是,我们继承的是隋王朝留下的残局。人口凋敝,尚未恢复;仓库粮食,仍然空虚。
陛下向东巡视,开销供给地方政府很难负担。而且,办封禅大典,将万邦来朝。远方蛮夷一路而来,沿途将看到国家哪里人烟稀少、兵力不继,这是把弱点暴露给对方。
何况,你赏远方客人,人家未必买账;你免人民赋税,也没法弥补他们过去的损失。怎么算都很亏,封禅不过博一个虚名,图啥?”
嗯,魏老师说得好有道理!
另外,再加之当时正巧黄河南北多地发生水灾,封禅之事遂不再提。
要怼,就要为公无私
所谓怼得好,法门不外乎两点:一曰方法,二曰动机。
魏徵之所以屡怼不爽,不仅仅因为他字字珠玑、言之有物,更因为他心怀坦荡、为公无私。
我们都知道魏徵之于唐太宗,正如管仲之于齐桓公。二人都曾是政敌的下属。故而关系略有微妙。
玄武门事变之后,唐太宗见到魏徵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为啥挑拨我们兄弟?” (PS:魏徵老师曾经怂恿太子李建成早日铲除李世民)
魏徵毫无畏惧,言行如常,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是啊,各为其主罢了。魏徵的磊落,换来了唐太宗的欣赏。
这之后,政府颁布两次赦令赦免李建成、李元吉旧部,但仍有很多人惊惧不安,四处躲藏。魏徵被授命前往安抚慰问。途中,遇到被囚车押送的李建成、李元吉旧部,魏徵当即下令全部释放。
其实他这么做,很容易给他人口实,说他包庇旧党。然而魏徵坦荡,说,“我不能因为怕受到怀疑,而无视政令、不为国家着想。” 李世民得知后,大为高兴。
似乎在魏徵眼中,凡事只有是非对错,那些所谓审时度势、利弊权衡之类,皆与他无关。
有一次,房玄龄等人遇到宫廷供应署副总监窦德素询问“北门(玄武门)最近兴建些什么?”窦德素报告唐太宗后,唐太宗很不高兴,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管好你南衙(政府机关)的事就行了,北门(宫廷机构)的一点小工程,跟你什么相干?”房玄龄等人连忙叩头认错。
其实这事跟魏徵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他又站出来了,说: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认错。臣子是陛下的四肢耳目,无论中外之事,哪有不应知之理。如果应该兴建,臣子当辅佐陛下完成;如果不应该兴建,当请陛下下令停止。
魏徵言罢,唐太宗很是惭愧。
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
这就是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的魏徵。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无人能出其右。
魏徵也的确像一个把关人,冷眼旁观着那个高高在上的天子的一言一行,每有不妥,他便毫不留情一盆冷水泼浇过来。
所以当这个跟自己较劲了一辈子的“死对头”驾鹤西去之时,唐太宗仰天哀叹,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魏徵“怼”了一生,贵在言之有物、心怀坦荡、行端坐正。于是,怼出了一个千古名臣,怼出了一对君臣CP(couple的缩写,原指夫妇,现在也用来表示“搭档”)。.
以至千年之后,又一位明君康熙大帝也不免感慨:“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