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时期的民俗歌谣,诗三百、楚辞等古典到汉魏六朝的《乐府诗集》,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虽说形式各异,但都万变不离其宗,终究反应的是当代历史的真实面貌。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歌也是一样的。山水田园诗词,友情送别诗词,咏史怀古诗词和咏物诗词。且各个类别的诗词之中也往往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他们常常会以生活中的人事物由此产生联想,再将其书于纸上抒发自己的情感。一曲佳作当可被传颂千古。
然而无论是何类别的诗词创作,在达到高峰(即盛唐时期)之前,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山水田园诗词亦不例外。
在这里之所以要提及此令诗词,是因为山水和田园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题材。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经常写到自然的山水之美景。但是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先民们,并没有把山水当做抒发情感的题材,而是认为再美的美景也只是一种十分寻常的生活景象罢了。
这种情形一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才得以消除,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且将山水比作自己志向的诗歌集曹操的《观沧海》。
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对其创作背景也略知一二,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登上碣石山(今河北乐享县),遥望大海,见其波涛翻滚、宏伟壮观,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地点、原由及所观的景象,以简短的语言却呈现出了一幅奇幻无比的自然山水图。在写景之后,作者又立刻想到了浩瀚的宇宙,又随之紧跟了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隐形之中,将自己的宏图志向展现了出来,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无疑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自曹操开创此先河来,涌现出了数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描绘不同的景色,抒发不同的情怀,这也成为了此后山水田园诗中的一股主流。在这股主流中,有闲情逸致的隐士,有追求仕途的官人,也有甚为迷茫的“半居士”。所以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观,无论是何人所作,凡是佳作必将被后者咏流传。
在此多类别的诗词之中,有一组诗词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土壤而培植出来的,这一类别的诗词惯于向后看,惯于从历史的巷道里探寻现在的影子,因而产生了一种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而这类诗词,便是咏史怀古诗词。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二十四朝的兴衰轮替和帝王之事,为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料。尤其是在初盛唐时期,这里诗词的创作之风几乎传遍了整个社会。咏史怀古诗词也随着唐朝诗歌的到来,攀上了自己的顶峰。
隋唐易代之后,整个社会面目一新,这时的咏史怀古诗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史为鉴,从前朝灭亡的事件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二是借古颂今。写前朝的开国圣主乃至上古时期的尧舜等帝,以及忠直贤臣,从而赞颂开创大唐盛世的圣主贤臣们。此类诗词形式与内容上基本是千篇一律,寄托寓意的成分少,因此少有佳作。然而初唐时期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燕昭王》却突破了前人窠臼,开创了在史实古迹中咏怀言志的诗风,一跃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佼佼者,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的那种天地悠悠、独泪涕下的悲切,以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失望之感,足以见得诗人的豪气万丈、气势磅礴。
盛唐时期的国势促使诗人对于眼前这大好河山发出无限的感叹。因而诗作多集中在借古颂今这一方面。但到安史之乱爆发后,铁骑铮铮自然也打破了唐朝以往的宁静,在硝烟战火中伴随着国势的衰落,社会阶级矛盾愈加激烈,诗人也将目光转向更为现实的一面,通过当今社会的局面状况,描写匡扶救国的贤臣,表达了对此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渴望。
诗中的精华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其间所蕴涵的微言大道,仍需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地去学习,探索,钻研,让中国的古典诗词,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