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真 11 男 呼和浩特市妈妈,爸爸未曾被好好的对待过,其实爸爸很可怜,爸爸才是最需要爱的那个人,爸爸心里有个黑洞,需要我们用爱来化解,我们不要怪他,而是要好好的宠爱他!
——范真
昨晚洗碗时,盘子突然毫无预兆的一分为二裂开了,我的手不经意间被划了一个小口子。这时忙了一天的爸爸正躺床上看手机,我拿着盘子走到床前跟他分享这个我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的意外。
我: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个盘子在水池毫无征兆的就裂开了。
队友:哦,裂了就扔了吧!
我:我的手也划破了。
队友:出血了啊!那赶快用酒精处理一下吧。
——其实,男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就是这样,有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男人非常喜欢给你讲道理。他们往往只抓主要问题,粗枝大叶,很少关注情感。而女性恰恰相反,女性是情感的动物,所以她们喜欢倾诉,喜欢追究事情的细节。
队友头也没抬的继续看手机,我默默的走开,内心突然间感觉冷到了谷底,眼泪不经意的流了出来,心里衍生出了各种不值得!一个人默默的坐在了客厅。
——,你心情低落,因为你的需求和期待没有得到满足。你期待老公能够放下手机,关心一下你:哎呀老婆,你这是怎么了呀?受伤了?疼不疼?
但是一般男人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不是男人不关心你,而是他的生物特性就是这样的。但是女人有倾诉的欲望啊,倾诉完了,咱们不指望男人按照我们期待的那样去关心你,你要降低降低一点期待。老公不是没有抬头吗,那你就可以把你的手指放到他的眼前,说看看呀,你看看我的手指都破了!行,倾诉完了,老公也看到你的伤口了,我们就可以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时儿子出来了,看见了我,刹那间就意识到了我情绪的低落。忙关贴地问我:
儿:妈妈,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告诉我。
我:没事儿啊!别瞎猜。
——,为什么不能坦诚的把自己真实的情绪分享给孩子呢?我从来不会说我自己没事儿,有事儿就是有事儿,我会很坦诚的讲出来,就是客观的描述事实和我自己的感受,而不加评判。
儿:妈妈,你骗不了我。是不是爸爸欺负你了?
我:没有啊。
——,孩子过度介入了父母的事情中,其实不利于夫妻关系问题的真正解决。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注重家庭成员归位。父母的事父母解决,孩子无需承担父母的责任。在这里我们看到孩子明显站在了妈妈的一边,孩子对爸爸的做法实际上是替妈妈做了。妈妈感受到了被安慰,但是爸爸很可能会觉得委屈和愤怒。这是不利于夫妻关系的。当然范真的爸爸很理性,不然的话,夫妻之间肯定会爆发不愉快。
儿径直走到了爸爸的床边,一手爸爸手机夺下过来问:爸爸,你是不是欺负我妈妈了?
队友:没有啊。
儿:你老实交代,刚都跟我妈妈说什么话了?你没回来前我妈妈还好好的。
队友:没有啊……哦,我想起来了,是不是你妈妈说碟子烂了,她的手划破了,我说让她自己去处理一下这件事情啊。
——,如果妈妈当时能够坦诚的跟儿子讲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儿子也不会这样,去质问爸爸,充当父母的判官。好在爸爸没有被儿子激怒,没有情绪化。
儿子把手机还给爸爸径直出来了,坐在我身边说:妈妈,你别骗我了,你就是觉得我爸爸刚刚不够关心你,有些失落和伤心,可是爸爸他那个人,在他小时候的家庭里根本就没有得到过关爱,你要求他对你体贴入微,这个他骨子里根本没有的东西,是对他的强求,你可以期待爸爸的关心,但如果爸爸没做到,也不要伤心啊!他就是那样一个木讷的人,我们可以慢慢的来教他。
——,孩子多么通达啊!虽然妈妈语言上否定了他自己有事,但是妈妈的表情和肢体骗不了人。孩子把爸爸看得那么透,孩子比大人更理解人性。其实从深层次来说,孩子希望父母互相理解,能够和睦相处。孩子跟妈妈说那些话,也是希望妈妈不要埋怨爸爸,能够理解爸爸,孩子担心,害怕父母闹矛盾。
队友听见儿子的话后,走出来说:儿子,我给你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吧。我小时候去沟里玩,不小心滑了一下,摔进了沟里,脸划伤了,裤子也撕破了,回去后我跟奶奶一讲,你猜奶奶是怎么对我的?奶奶直接给了我一个耳光说:谁让你去那里玩?咋不摔死你呢?你奶奶的教育让我养成了今天坚强的性格。
儿:爸爸,奶奶的是不是有病啊?看见自己的儿子一点都不知道心疼。
——,表面上看奶奶那么做,确实不懂得心疼自己的儿子。但真相是什么?奶奶为什么会扇儿子一个耳光呢?因为自己的孩子掉进了沟里,多危险呀,一不小心就出人命了呀!作为母亲能不担惊受怕吗!妈妈打孩子无非就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后怕:孩子,你知不知道,你刚才的行为要把妈妈吓死了呀!求求你,以后千万不敢再去那里玩了,如果你死了,妈妈怎么活呀!
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有几个妈妈能做到淡定呢?我也不可能做到淡定,这就是人性啊!不同的是我可能不会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来表达我自己的担心和恐惧,而是会客观描述我真实的感受:妈妈真是吓死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看刚才多危险,万一你淹死了,我可怎么活呀!妈妈真的太担心了!以后可千万别去那个地方玩儿了!
队友:是心疼的方式不一样,奶奶让我懂得了坚强。
——,表面上爸爸是为奶奶开脱,实际上反映了家庭内部深层的动力来源,那就是:无论如何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孩子都需要与父母保持情感连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理智上恨父母,但行为上却做出了和父母相似的行为,这就是因为孩子潜意识当中都渴望认同父母,渴望连接。
儿:好的,知道了,爸爸,你去睡吧,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奶奶这个做法不是坚强,而是野蛮的奴性,好在我如果划伤了可以找妈妈寻找安慰。
队友:其实我也赞同你们的相处方式,只是有些地方爸爸感觉不到,你这个小神童来教爸爸可好?爸爸慢慢的学习和改正。
——,多么谦虚好学的爸爸呀,为这个爸爸点赞!爸爸能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尊重孩子,太难能可贵了。
队友走后,儿说:妈妈,我觉得爸爸不但可怜 还很可悲,竟然被奶奶的观点给同化了。这太可怕了,真是养子莫若母啊!看看这次疫情发生后,闯设卡时那么多想象的母子的嘴脸,看了真让人心寒。好在我有一个明事理动关怀的妈妈。妈妈,爸爸未曾被好好的对待过,其实爸爸很可怜,爸爸才是最需要爱的那个人,爸爸心里有个黑洞,需要我们用爱来化解,我们不要怪他,而是要好好的宠爱他
我:是啊,一个孩子没有被好好的爱过,有怎会有爱去好好的关爱身边的人呢?好在我们都是得到过满满的宠爱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爱爸爸这个可怜的孩子。
——,不得不说这个孩子真的太通透了!说的话句句在理,直通人性。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潜能,他们的感受力只要不被关闭,能够比大人看得更加通透,更加真实。所以千万不能用我们的无知和局限来框孩子,那样把孩子的神性都泯灭了,太可惜了。所以我们真的要以谦卑的心态来向孩子学习。
不得不说,这个爸爸其实蛮有爱心的,从他能够倾听孩子尊重孩子就能看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