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肥胖早已是世界议题,你还在忽视么?
今天是5月11日,世卫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所有奋斗在减肥一线的亲们共同的“节日”。你知道中国有多少肥胖人群吗?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调查显示接近一个亿!这还只是肥胖人群,如果把超重的人也算上,至少还要翻一倍!
话说“世界防治肥胖日”都到了,为啥我还是这么胖啊?在这个露肉的季节,每次出去逛吃都会被死党嫌弃,“还吃,瞧你都胖成啥样了!”
然而同事每次有好吃的都会带上我,我忍痛声明自己要减肥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你又不算胖,减个鬼的肥啊!给···”
于是我就凌乱了,我这样的到底算不算肥胖呢?
算不算肥胖,数据说了算
关于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标准,那就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的公式也很简单,那就是BMI=体重(kg)/身高(m)2。
对于具体数值达到多少即为肥胖,中国的标准略低于世卫组织的标准,通常认为BMI≥24就已经是超重,如果BMI≥28即可算作肥胖,而世卫组织的标准数值为25和30。
所以,想知道自己属不属于肥胖人群,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大概判断了。
肥胖可能隐藏着许多危险!
身体素质指数(BMI)不仅是判断肥胖与否的标准,它还是评估临床上许多疾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了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的发病率。
有研究数据显示,对于25-40岁的人群来说,BMI数值每增加1,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男性升高25%、女性升高24%;而BMI数值超过30的人群与数值在18.5-24.9之间的人群相比,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增加了60%;另外BMI数值每增加1,房颤的发生率增加了4%。
不仅如此,肥胖还可能导致许多合并症,比如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骨关节炎、心理障碍等。
哪些因素导致了单纯性肥胖?
1、遗传因素
你没有看错,就是遗传!有研究认为,父母中有一人存在肥胖,那么生育的子女出现肥胖的概率可能达到40%;而如果两个人都肥胖,那下一代肥胖的概率会达到70%,甚至更高!这也能遗传,是不是很心塞呢?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持续发展,物质上的富足,使得现在的食物种类繁多,大部分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食欲。而且吃,在当下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消闲方式,家里大包的零食、没事出去吃个夜宵啥的,再正常不过了,这也是很多人过多的摄入食物的原因之一。
3、心理因素
吃不仅可以消闲,还可以缓解压力、消解烦恼,甚至可以算作一种发泄方式,很多人在压力过大、心情郁闷、情绪不佳的时候,会选择用吃来抵抗(化悲痛为食欲之类),肥胖也就来得很自然了。
4、运动因素
毫无疑问,所谓的运动因素,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人们运动普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办公室人群,长时间不运动,人对体内摄入热量的消耗变少,而通过吃喝摄入的热量并没有变少,这种热量的“入超”就会引起肥胖。
肥胖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日常生活,使人更容易累,变得更不爱活动,对体内热量的消耗进一步减少,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肥胖进一步加重。
想摆脱肥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适当减少热量摄入,改变体内膳食热量“入超”的现状,形成摄入与消耗的负平衡,让体脂逐步分解,体重逐步下降。
2、饮食上用低热食物代替高热食物,比如肉类尽量吃鸡鸭、鱼、瘦肉等,少吃肥肉,用蛋类、奶制品、豆制品代替普遍高热量的饼干、点心;尽量避免食用巧克力、糖果、奶油冰激凌、西式快餐等食物。
3、增加蔬菜瓜果的摄入,常见的水果蔬菜都可以适当多吃一些,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摄入,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营养平衡,不过完全以水果代替主食是不可取的。
4、优先考虑消减主食,毕竟主食如大米、面食都含有较多的糖分及热量,吃得过多其实与吃肥肉是一个性质的,都会引起肥胖问题,所以建议适当消减。
5、加强有氧锻炼,热量的“入超”一方面是饮食摄入过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运动消耗过少,所以生活中可以适当加强有氧锻炼,比如散步、慢跑、学习舞蹈、做有氧操、跳绳游泳等(ps.重点在于坚持)。
6、保证睡眠,调节情绪。肥胖问题与人的情绪、睡眠也有关系,所以在生活中要善于调节心理压力,保持稳定情绪,减少熬夜失眠的情况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