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开启独立生活的第一个夏天,那时的我刚好20岁。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样,真正的自我探索和我所谓的“生活”就是从离家上大学开始的。就像一只从小被看守软禁的野马,脱缰的那天便渴望着奔腾。现在回想起来,感慨激昂不复,那时遇见的不是风景,是初探世间的自己。
极简配置,最低调的奢华
那时刚刚度过大学生涯的第一年。这一年,和大学同学们浪迹了北京所有名胜,或起早,或贪黑,甚至还有翘课出去玩一整天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为了玩可以不吃饭,为了吃饭可以不睡觉,为了睡觉可以不上课...(我真的一点儿都宅不住)
第一个暑假的到来,开启了向北京周边延伸探索的里程碑。孩时老友迪身处北戴河也正有一年之久了,一拍即合之下,第一站旅行目的地便定在了秦皇岛北戴河。对于北京出发的第一站旅行,现在看来也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极简的旅行装备
那时候高像素的智能手机还不普及,我向同学借了一个卡片机用来拍照。用自己的普通手机(似乎是小米1s)完成必须的自拍任务。
极简的拍照技巧
翻阅那时用卡片机和小手机拍的照片,简直不能直视。拍了各种各样的“司空见惯”的东西,有一种是个东西都会拍一张的感觉。拍照的角度也不好,清晰度也不够,全是各种食物啊、街边啊、商品啊、海底世界的各种鱼啊、各种表情无背景自拍啊......真是拍了一堆的“无信息”照片。走到哪,拍到哪。最重要的,是并没有美颜工具=。=!!
极简的妆容装扮
那是自己确实还挺瘦的。背着一个最亮款式的橘黄色耐克旅行书包,100%的素颜(我是理工女,那时候真的还不知道化妆为何物),宽松的T恤衫,亮玫红色七分运动裤,亮粉色运动鞋,紫色碎花太阳伞。还戴着一顶粉色大花边圆帽,和一条五颜六色的木质大项链。
不上图也可以想象,这是最大俗大雅辣眼睛的配方了。
极简的纪念方式
现在,每到一个觉得好的地方,我会争取摆一个尽可能优雅又回避做作之嫌的pos,在画面里铺上最美的背景,调整物体的远近主次,生成一张宣传力极强的美图照片,单独发给好友或者发个朋友圈。这是现在的打卡方式。
那个时候,我竟然选择了如此淳朴的打卡方式:
山海关之行137.jpg
我写了信!看起来还不短,比明信片多多了。
那时我心里的人是谁?那时的我会写这么多的文字要邮寄给哪一些人?我已经忘记了,或许是故友和家人吧。
这,很可能已经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旅行版邮政传书了吧。
极简的旅行模式
极简,或者极简漏。
那时定义的旅行相当之单纯,不挑住宿环境,不挑交通工具,不挑饮食,不挑景点。无论什么,一切似乎都是新鲜的,甚至最简单的拍照也是一种乐趣。(现在回头再看,莫名的为当时感到幸福和意外)
学生党,穷游模式,衣食住行都很简单到可以忽略,好像就是去逛景点拍照和晒太阳自拍的。
碧螺塔酒吧公园71.jpg
happy乐岛31.jpg
印象最深的1.5个单位
一天夜里,我们在海边玩到将近22点,是时候要回去休息了。
可怎么回去呢?(我忘记了那时候是否有百度地图,我们是否会用。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不会问这个问题)
她说,我知道怎么走,很近的。
也是,估计也没有什么公交车了吧。当地的新任东道主应该也不会走错的。
于是我们就沿着类似滨海路的大路快快的走起来。
夜是黑的,海风轻微,明月高挂。。。
“怎么还没到...”
“快了”
那时我们的手机似乎也都没电了...
我们走啊走,走的路上的车越来越少,走的路边的灯也忽明忽暗。
也不知道那条路为何那么的长,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中间省略一万个身体和心理的咆哮)
最终,半夜2点多到达了住处,身心俱疲,直接瘫软了。
后来一查,居然走了15公里!
可见,在导航功能还极不发达的“年代”,交通似乎真的很困难,作为90后,我也只能在此体会一二了。
从此,10公里是我们的基本计量单位,再去哪儿都不算远了,步行小于15公里的都不算事情~~
纵使人生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风景,但最初的那个青涩的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那个年华,想起来会发笑,但也会悄悄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