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引导者看世界
慰问送温暖,如何能不再居高临下?

慰问送温暖,如何能不再居高临下?

作者: 马田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17-01-31 21:30 被阅读0次

    每逢各种节日或者比较特殊的日子,例如春节前夕,例如夏日高温,中国社会就有各种慰问、送温暖的活动。

    被慰问的群众,报道中常出现的词汇,比如说“困难群众”、“贫困生”等群体,于是被塑造为弱势群体的形象。经常出现的画面是这样:被慰问的群众,面露喜色,感恩戴德,前来慰问的人群,好像多数也是高高在上,为自己能给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感到满足。也曾看过这样的节目,采访某位社会知名人士的电视节目,会出现一些受这些知名人士资助贫困家庭的画面。甚至会让这些受资助的孩子在现场表演,表示感谢。

    姑且不论是否有“作秀”的意图,但是这种情境重复地出现,对于被塑造成“弱势群体”的群体,会造成怎样影响?

    1、被打上“弱者”的标签的时候,他们是否愿意接受“弱者”这个标签?关注”弱势群体“,本来是追求社会公正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关注,更多地是希望他们有尊严、有能力,而不是终身背负”弱者“这块牌子。那么,我们在没有经过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就塑造这种形象,是否尊重了他们?

    2、"弱者“自认为是“弱者”,是否会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也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从而无法帮助他们建立自尊,从而自立自强?

    先不说舆论和媒体该如何运作,减少这些影响的发生。对于各种公益机构,在举办这些活动的时候,能否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氛围,帮助这些“困难群众”、“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建立尊严,找到优势,听到他们真正的需求?

    从团队引导的角度,给出以下的一些指引供参考。

    建立平等对话的氛围

    怎么建立平等对话的氛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物理空间的布置,另一个是心理空间的设计。

    物理空间布置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建议不采用主席台和观众席的布置。如果可以,会场椅子按照圆形摆放。这样就没有上下之分,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慰问者还是被慰问者,都是平起平坐。这样有助于建立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对话氛围。

    心理空间的设计,可以考虑一下几点:

    1、入场的所有人都带上“名牌卡”,这样到场的人都知道到场的都有谁,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2、“名牌卡”上之写上姓名,不写职位头衔,这是为了让参与者能进一步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平等。为了体现亲和,领导们甚至可以写上自己的“昵称”、“外号”,比如说老李,老三之类的,可以让参与者倍感亲切。

    3、从活动开始前,领导们和志愿者就可以在入口迎接,自我介绍。或者在参与者入场之后,分头与他们寒暄,建立关系。

    这些都是在团队引导(Facilitation)中常用的物理和心里空间的设置,我结合这个特殊的场景,做了一些调整和设计。

    开展“安全”而有意义的对话

    在这些慰问、送温暖的场合里,主持人(通常是领导)可能也会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尽管说。这个时候,知道会“被救援”的群众,既然已经受人恩惠,除了感激不尽,基本也不会有太多要求。

    而当我们在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的时候,好像在宣告你们的困难一定需要我们来帮,无形中在塑造你们是“弱者”的形象。

    并且大庭观众之下,除了少数胆大的,被塑造为“弱者”的群体,有谁敢大声说话?

    那么,如何塑造一种“安全”的对话氛围,让这个对话更有建设性?

    以下的设计也是团队引导(Facilitation)常用的方式:

    1、采取两两对话的方式,而不是公众场合的喊话。主办方可以派出更多的义工、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和参与者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谈话。

    两两对话,可以避免内向者或者自卑者在公众场合对话的胆怯,也有助于建立平等、尊重的对话氛围,又可以更多深入的彼此了解。

    2、谈话内容可以参考以下设计:

    主办方、义工、志愿者分享: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外号是?你需要怎样的支持,可以让你更好的实现你的梦想和目标?

    参与者分享: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优点/优势/长处?我的光辉史?我的心愿、梦想、目标?

    重点是通过挖掘参与者的优点/优势/长处/光辉史,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尊。这在团队引导中,称为欣赏式探询。

    谈到梦想、目标、心愿,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动力,通过了解他们的梦想和心愿,更深入地了解通过何种方式,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3、在两两对话之后,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相互在公众场合相互介绍。即由主办方的义工和志愿者来介绍参与者的姓名、优势、光辉史和梦想,并且告诉大家,我最欣赏他/她哪个方面。通过这一环节,能更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找到优势。

    减少图示“标签”

    在很多慰问和救援的现场,常会看到“慰问金”、“慰问物品”一类的标识。

    于是被慰问的人,会拿着这些“慰问金”、“慰问物品”被拍照。回去的时候,走在路上,就怕全世界都不知道自己被“慰问”了一般。

    这显然是硬生生地给他们打“标签”:我是“弱势群体”,我被援助了,我被慰问了。

    期望这样的标签,越来越少,即便是慰问,救助,也是助人于无形。

    我想,所有社会热心人士,更想看到他们有尊严地活着,然后实现自己的价值,发光发亮。而非一直背着“弱势群体”的招牌,满足一下救援者的虚荣与价值感。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心里学研究者和团队引导师的一些小小提议,如有不妥,还望指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慰问送温暖,如何能不再居高临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uk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