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在上一篇中我们先是提到目前农村规模养猪业的发现境遇是基本实现了对生活区产生影响区域内猪场的关停并转,这些受拆迁影响的养猪户中有休养的,有转行的,有在最后挣扎的;然后我们回顾了在规模养猪兴起之前乡村经历了家家户户养猪、沟渠河水质清澈的过往,直到小规模养猪没有意义、大规模专业养猪让最早的一批人尝到甜头,开始为人效仿。
今日看点: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继续下半部分的讲述,包括农村养猪业的全面扩张、政府对“村中”大规模养猪行为的整治等。
第二阶段:雨后春笋,势不可挡
当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第一个养猪专业户将在自家房屋边建的小型猪场中的第一批猪卖掉后,整个村庄沸腾了:100头平均重240斤的猪,净赚约5万元,不到半年的时间,实现了普通人家种田种地两年的收入,而且看上去还不如种田那么累,每天只给猪吃两顿(那时一般人家的猪是一天喂三次)。
有了对比后,村里的人就分成了两派,一种觉得自己那样养猪太不划算了,时间长长得慢,成本高卖价低,养得没意思;还有一种认为盖个猪场也不贵,好像养猪也没什么技术含量,猪比粮食值钱多了,这钱比种田来得容易。
前面那种小农占了大部分,他们在圈里的猪卖完后,就不再买小猪继续养了,猪圈渐渐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或者给牛多一个窝,原来那样给猪吃的东西,基本上给了牛或鸡吃;后面这种也是行动派,很快就把猪场盖好了,然后是买崽猪,轰轰烈烈养起来,全村40户人家一共有5户单独养的头数超过100头。
在大规模养猪的人家增多后,村里人的困扰多了不少,先不说那到点集体吼叫的猪声有多大,就那些排放在小沟大渠中的猪粪也让人没法忍受,先是沟渠,后来连流动的小溪也不再清澈;除了猪粪便,还有因为疫病导致的死猪,为了简单了事,小猪扔在沟渠里,大猪扔到小溪里,此时不单单是水不再清澈,甚至有时不用靠近被污染了的水,空气中都能闻到死猪腐化的臭味。
没有养猪的村名纷纷抗议,然后就有养猪户在田头或村尾砌蓄粪池,用独轮车将猪圈里的猪粪运过去集中堆放,到一定程度再叫拖拉机运到水库去养鱼。这样比先前的随意排放要好一些但仍对周边住户产生不小影响,且碰到下大雨,蓄粪池又刚好快满了,猪粪就流得到处都是。
对于死猪,不会直接扔到沟渠或是小溪,而是找个地方挖坑埋了,但埋在哪里埋得有多深关注的人就少了。这些为后面的政府集中整治埋下了伏笔。
第三阶段:危害显现,行政参与
在养猪户以及集中圈养的猪数量不断增多后,对于环境(尤其是水源)的污染日益严重,那条跨过十几个村庄的小溪水,曾经一度“绿”得发亮,那些被养猪户看上的沟渠因为水的流动性小,更是又脏又臭。
后来,市里相关部门认识到对养猪带来的污染,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考虑到养猪产业涉及面广,还是某些乡镇的重要产业,总体以教育引导为主。
几年前,C市境内某大桥旁边惊现大量死猪,且出现的位置距离自来水取水口较近,引起了周边居民的恐慌与不满,经查这些死猪是从上游飘浮过来,但不确定是直接扔至河里还是从地底下冲出。尽管排除了重大疫情可能,但这一重大事件还是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加大了对农村生活区辐射单位内的猪场集中整治力度。
我所在乡镇的规定是这样的:对距离农村生活区1公里内的原有猪场进行拆迁或改变用途,政府部门按照每平方米固定补偿养猪户一定损失。新建养猪场位置要远离生活区,远离水源,要有齐备的化粪池等环保设备,死猪要在村干部监督下在规定区域集中填埋,且坑的深度有严格而具体的标准。
经过一年多的整治,以及政策的严格执行,就出现了文章最开篇的描述——养猪专业户们纷纷关停猪场,考虑转行另谋出路。
未来展望:青山绿水与发展得兼
尽管对猪场拆迁会按照面积有一定的补贴,但猪场的大规模关停对于养猪户甚至整个猪肉市场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养猪户路归何处?猪肉价格是不是会因供小于求有所上涨?
在聊天中,我听到表哥说,“听说附近的X市在筹划一个面积达3000亩的专业养猪基地,养殖及环保设备一应俱全,到时可能会面向周边城市招租,我想去试试,或许是条出路。”
确实,价格高昂的环保设备,以及可能面临的环保达标检查将很多原有的养猪专业户拦在了屋外,而仅有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大户主导猪肉市场,对价格的冲击又不好预计,以筑巢引凤建基地招租的方式吸引那些有经验有专业实力稍欠的养猪户入驻,不失为一个应对之策。
至于大家担心的关于集中的空气污染和对于疫病的预防,在建立基地时可能已经考虑在内。相信经历过前期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接下来走的会是一条环保与发展得兼,青山绿水重回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