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日常使用对思维习惯的影响,远远大于人类的意识和研究。至于语言科目的学习,只是为了使语言所包含的意义更加明确罢了。
如果不能主动地运用文字的意义来确立和传递观念,那么文字的意义也就永远不会很清晰,很完整。
许多人认为,树就是树,或者仅仅把它们分成落叶树和常绿树,只认识其中的一两种就算了。如果总是保持这种含糊笼统的认识,就会成为思维前进中的障碍。意义混杂的词语,充其量也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而且,它们往往是靠不住的,由于它们是模棱两可的,就使我们把那些可以分辨清楚的事物也混淆了。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妨碍语言的连贯性因而极有害地干扰系统思考的几种情况:
教师有垄断连续叙述的习惯。如果把教师一天说话的时间统计起来,同学生说话的时间加以对比,那么许多教师都会感到震惊。而且学生们谈话也常常限于用简短的词语或单一的不连惯的句子来回答问题。详述和结论都由教师包办,只要学生的回答中多少有那么一点线索,教师便常常给予肯定,然后加以引申,详细讲述他认为学生应当表达的意思。这样,零星的、不连续的叙述的习惯就必然导致理智的瓦解。
琐细的分析性的提问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把教材细分为若干小段,打乱了教材所包含的意义的完整性,破坏了教材的适当比例,结果就贬低了完整的论题,不分主次的堆积一些不相联系的细枝末节。更有甚者,教师并不了解,他的头脑里装载着完整的意义,并提供给学生,而学生得到的却是孤立的残渣碎片。
强调避免错误,而不注重获得能力,这种倾向也阻碍了连贯的叙述和连贯的思维。儿童担心出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小错误,便把应当用于积极思维的精力转用于避免错误上去了,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消极地以沉默作为减少错误的最好方法。
必须说些什么和有些什么要说,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语文老师责任重大啊,课上不好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糟糕的是葬送孩子的思维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