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可以带你回到13岁的年纪,那时候的我们正值妙龄,天真烂漫,不过也正经历着青春期里常有的尴尬,你身边一定有一群很“炫酷”的同学。
如何定义为“酷”呢?
万维钢在他的专栏中讲《流行制造者》的时候有一期叫《什么是幽默,什么是酷?》,他说过“酷”的定义:幽默是“温和的违反”,“酷”则是“对不合理的主流的一次正当的打破”。
成年人心目中“酷”的概念应该比较强调“正当”这两个字,但是对十三岁的小孩来说,“酷”的关键词是“打破”。
“酷”小孩他们是地位崇高的青少年,是年级里最早恋爱的一群人;最早展露出细微的离经叛道迹象的一群人,如:他们偷偷溜入电影院;以及最可能拥有外表迷人的朋友的一群人。这些是许多青少年会视为“酷”的品质,而且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是校园里最受欢迎者。弗吉尼亚大学的乔.艾伦(Jon Allen)和他的同事们称这一群体为“假性成熟”(pseudo—mature)少年。
那小孩为什么会突然会转变为“酷”孩子呢?这里普林斯汀来为我们揭秘大脑深处的秘密。
在大脑深处,在大脑皮层之下的边缘系统的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都是我们解剖结构的一部分,它不仅存在于人类,还存在于其他哺乳动物。它是“共激活次结构”网络的一部分,与我们所讲述内容最密切相关的区域被称为 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
腹侧纹状体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的枢纽,因而在使我们感觉良好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腹侧纹状体是在大脑青春期里(大约13岁左右)首先开始变化的部分,它在我们体验到社会性奖赏时会变得特别活跃,主要功能之一就便是促使我们关注自己的身份地位。
这里我们能理解为什么13岁左右的孩子,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交领悟!
“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
那些同我们一起成长的“最具欢迎度”的孩子又怎么样呢?他们并没有成为体育冠军或者名流要人!
十年后艾伦及其研究小组追踪了最初研究中的所有参与者(前面篇幅所讲的这些“酷”小孩),以比较假性成熟青少年和他们同龄人的成熟过程。此时,他们已经20多岁,散布在远离家乡的各个地方。
艾伦和研究组费劲力气,找寻到每一位参与者,收集采访他们的一部分信息。他们发现,那些似乎在13岁时拥有了一切假性成熟参与者此后便再无建树,但事实是,他们经历的困难似乎比先前地位低的同龄人更多。
艾伦主意到,20岁时,这些地位崇高的孩子明显更容易酗酒,打架,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即便我们考虑到社会经济地位以及青少年时的酗酒行为作为预测因子,但与这些成年后的际遇真正显著相关的还是他们青少年时期里对身份地位的关注。
同时,他们也不太可能建立起令人满意的恋爱关系。还记得我们美国高中学校的“女王”吗?她因为不停的参加聚会,所以高考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于是她男朋友也和她分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