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监督学习K-means聚类算法笔记-Python

无监督学习K-means聚类算法笔记-Python

作者: keepStriving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06:41 被阅读2971次

    大家早安、午安、晚安哈,继续学习机器学习算法,接下来几篇均是无监督学习算法。今天首先学习K-means(K-均值)聚类算法,希望我整理的资料对大家有用。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不同于分类,事先不知道目标类别),它将相似的对象归到同一个簇中。簇内的对象越相似,聚类的效果越好。

    K-means算法是发现给定数据集的k个簇的算法。簇个数k是用户给定的,每个簇通过其质心(centroid),即簇中所有点的中心来描述。

    1、算法描述

    1)比如针对下图所示的无标签点集,想要把他分为两类(即k=2)

    图1 

    2)那么,随机分配两个点作为每个簇的质心,比如下图中的红色和蓝色的‘x’

    图2

    3)然后判断全部点到这两个质心的距离,与质心距离较近的标志为同种颜色:

    图3

    4)根据新划分的簇,重新计算质心,直到达到一定的要求(比如均方误差最小等)

    图4

    上述循环过程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文字以及公式来描述:

    图5

    5)接下来,将基于Python编程实现K-means算法

    (1)准备一些基本工具函数:获取数据、计算欧氏距离、初始化簇

    图1

    (2)设置K-Means函数

    图2 K-means函数

    (3)将原始特征值(蓝色表示)和质心(红色星星)表示出来

    图3 图3

    因为在上述代码中,我们设置的是K=4,也就是4个质心

    备注:在编程过程中发现,当数据为array类型时,才能使用scatter函数绘制点,当数据类型是matrix时,会报错“RuntimeError: maximum recursion depth exceeded”

    在上述代码中,clusterAssment数组中,第一列表示的是距离该样本最近的质心的下标,第二列表示该点与质心的距离,其实这个距离也可以看做是将该样本分为该类型的误差大小。距离该质心更近的点,距离越小,该误差也就越小。一种用于度量聚类效果的指标是SSE(Sum of Squared Error,误差平方和)。SSE越小表示数据点越接近它们的质心,聚类效果越好。

    2、二分K-means算法(bisecting K-means)

    该算法主要是为克服K-means算法收敛于局部最小值的问题。该算法首先将所有点作为一个簇,然后将该簇一分为二。之后选择其中一个簇继续进行划分,选择哪个簇进行划分取决于对其划分是否可以最大程度降低SSE值。上述基于SSE的划分过程不断重复,直到得到用户指定的簇数目为止。

    图4 图5

    在运行上述代码中,发现每次获得的质心的位置是变化的,效果好点的如图6,效果不好的如图7,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每次计算质心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

    图6 图7

    其实,主要原因是二分K-means算法有时候会陷入全局最小值,所以需要运行多次。

    综上所述:K-means聚类算法以k个随机质心开始,计算每个点到质心的距离;然后每个点会被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簇,然后这个簇内的数据更新质心。以上过程重复多次,直到质心不再改变。因为该算法容易受初始质心的影响而陷入局部最优,提出了二分K-means聚类算法。二分K-means算法将所有点作为一个簇,然后使用K-means算法(k=2)对其划分。下一次迭代时,选择有最大误差的簇进行划分。该过程重复直到k个簇创建成功。但是不得不说,根据什么仿真的结果,该算法有时会陷入全局最小值,需要运行多次。

    PS:出差中及时不干活,也会感觉累,然后就不想好好学习,不知道大家有木有好的建议可以让出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监督学习K-means聚类算法笔记-Python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vk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