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仪式,又称行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并预告立春之时。
如河南嘉靖《尉氏县志》说:县宰率僚属人等迎春于东郊,散春花、春鞭,县中各色行人及诸伎艺巧饰,呈其技能,作乐戏剧,倾城士人从观。
不同地区,迎春仪式有所不同。如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祭太岁,还要在迎春过程中举行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从乡村抬句芒神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会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广州地区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一种国家祀典,发展为民间士庶的迎春活动,要简单也有趣得多,如贴宜春帖、戴华胜、挂春幡,表达迎春庆春之意。
宜春帖,就是写有“宜春”二字的帖,也叫“春帖”、“宜春方字”。 大意为春天是个很相宜的季节,是祝颂春天的语汇。
立春日簪戴的华胜,也叫春胜,是一种妇女装饰品。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
还有一种剪成旗幡形状的立春装饰品,叫春幡。它有戴在头上的,也有挂在树上的,而且不仅自己簪戴,还可以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