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朝夕物语
豆瓣标记1000+,不如看部此片

豆瓣标记1000+,不如看部此片

作者: 看电影杂志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08:03 被阅读88次

    它是史诗片之王。

    它是古典主义的最高峰。

    它是一代电影人心中最神圣的杰作。

    少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看过此片,差点打消了要做导演的念头,认为自己一辈子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夺宝奇兵]中斯皮尔伯格不忘致敬这部电影的造型

    成年后的乔治·卢卡斯将它的镜头学了一辈子,六部[星球大战],处处可以看到他对这部电影的效仿。

    [星球大战]中卢卡斯完全不在意对这部电影镜头的模仿

    正值巅峰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为了拍好[2001太空漫游],一定要把这部电影的艺术指导请过来,还不忘借鉴一下电影中巧妙的转场。

    由于艺术指导相同,[2001太空漫游]里很多镜头与这部电影的风格如出一辙

    步入老年的雷德利·斯科特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在[普罗米修斯]里放入了这部电影的片段,并让机器人大卫模仿着它的台词:

    “诀窍就是,不要在乎疼痛。”

    这些元素组合起来,你便知道了——

    它,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大卫·里恩最杰出的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

    电影于1962年12月16日在美国上映,与今天刚好相隔56年。

    次年的第35届奥斯卡,它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在内的7座小金人

    这也是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第二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

    五年前的[桂河大桥]同样横扫了奥斯卡,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7个奖项,开启了大卫·里恩拍摄宏大史诗片的序幕。

    电影与[桂河大桥]、[日瓦戈医生]合成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

    大卫·里恩最早从剪辑师做起,34岁时才正式成为一名导演。

    他在英国拍摄的电影大部分改编自文学作品,如狄更斯的小说,或是诺埃尔·考沃德的戏剧。

    1945年的[相见恨晚],获得了第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

    1954年的[霍布森的选择],获得了第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大卫·里恩早期在英国拍片的代表作[相见恨晚]

    大卫·里恩导演有一对招风耳。看上去总是一副阴柔、冷峻的模样。

    实际上,白羊座的他内心热情似火。总希望能够拍摄那些挣扎在历史洪流中的理想主义者故事。

    天性浪漫的大卫·里恩情感生活也是异常丰富,一生有过六次婚姻

    当他遇上美国制片人山姆·斯皮格尔后,决定走出英国,利用好莱坞的庞大资源,拍摄史诗片。

    这,正是他大展宏图的开始。

    大卫·里恩的厉害之处在于,无论多少电影成本都不会在他手里有一点儿浪费

    大卫·里恩被认为是导演中的导演,在同行中总是备受推崇。

    2002年英国《视与听》组织了一次由导演评选的最伟大导演榜单,大卫·里恩位列第九。

    库布里克也曾说,大卫·里恩与费里尼、伯格曼一起,在他心目中是属于最高级别的导演

    大卫·里恩是个十足的冒险家,总是爱去最艰苦的地方进行实景拍摄

    大卫·里恩的电影,极其地宏大,又尤为地细腻

    在[阿拉伯的劳伦斯]里,他从各个层面完成了对沙漠世界的呈现,成为了后辈导演的教科书。

    沙漠,在他的拍摄下,时而壮美得心旷神怡,时而又残酷得令人绝望。

    电影的沙漠场景都是实景拍摄,成为许多电影人研究的范本

    更不用说他在电影中拍摄的一百种太阳

    全部成为后世学习的各种样板。

    电影中不同的太阳镜头,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意味

    他为了拍摄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画面,在摄影师弗雷迪·杨的建议下,使用了一种特别的宽银幕482mm镜头

    后来,这种镜头就被称为大卫·里恩镜头

    电影中的大卫·里恩镜头,远远过来的人仿佛是天上来的

    而剪辑出身的他,对于蒙太奇的运用,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他的大部分转场剪接都富有象征含义

    前一个镜头劳伦斯吹灭了火柴,下一个镜头便是沙漠中的日出

    [阿拉伯的劳伦斯]在历史上拥有真实人物的原型,即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劳伦斯大学期间主修现代历史,成绩优异。牛津大学毕业后,他以考古学家身份,前往中东参加考古行动。

    真实的劳伦斯是一文史学霸,在当时被认为是阿拉伯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劳伦斯会说阿拉伯语,又对阿拉伯地区的风俗人情了如指掌,被招入伍。

    劳伦斯作为一名英国军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阿拉伯人的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受到阿拉伯人的爱戴,被视为他们的人民英雄,被亲切地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1932年11月,“阿拉伯的劳伦斯”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劳伦斯返回英国后,继续在为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做努力。但这些努力付诸东流,阿拉伯国家依然处于英法两国政客的操控下。

    劳伦斯对此义愤填膺,拒绝接受英国国王授予的爵位,并且出任总督职位,选择隐居生活。

    劳伦斯酷爱骑摩托车,他最后也是因车祸过世

    后来,他完成了在阿拉伯起义期间的回忆录——《智慧的七柱》

    这本书也成为了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拍摄的基础。

    丘吉尔评价这本《智慧的七柱》跻身于英语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列

    在这本书里,大卫·里恩读到了一个热情澎湃的冒险狂,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单纯,善良,偏执,大胆,充满魅力。

    为了完成这样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人物形象,主演彼得·奥图尔功不可没。

    彼得·奥图尔的形象与劳伦斯很接近,表演更是以假乱真

    曾经适合劳伦斯的人选有不少,包括阿尔伯特·芬尼、马龙·白兰度、阿兰·德龙、安东尼·博金斯,最后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了。

    而那时的彼得·奥图尔,还籍籍无名。在凯瑟琳·赫本的极力劝说下,最终成为角色的扮演者。

    中国观众可能更熟悉他在[末代皇帝]中饰演的溥仪的外教庄士敦。

    彼得·奥图尔其实具有一切的优势,金发蓝眼,面容英俊。

    而他也不负众望地,将这个人物矛盾、复杂而又魅力无穷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当时为了这个角色拼劲了全力。在拍摄过程中,奥图尔两只脚踝都扭伤了,脊骨也曾脱臼,并发生过两次昏迷。

    用他自己的话说,“投入了太多,以至于毁灭了今后的表演。”

    由于表演太过精彩,彼得·奥图尔一辈子都成为了“阿拉伯的劳伦斯”

    而最令奥图尔遗憾的是,那一年[阿拉伯的劳伦斯]横扫奥斯卡时,自己却在最佳男主角奖上惜败给格里高利派克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而后,他又七次提名奥斯卡影帝——

    1964年,[雄霸天下];

    1968年,[冬狮];

    1969年,[万世师表];

    1972年,[豪门怪杰];

    1980年,[特技替身];

    1982年,[金色年代];

    2006年,[陌路爱神]。

    遗憾的是,无一获奖。2003年,奥斯卡终于为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14日,81岁的彼得·奥图尔与世长辞。

    彼得·奥图尔一共8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仅次于劳伦斯·奥列佛和斯宾塞·屈塞的9次

    2006年《首映》杂志评选的“100次最伟大表演”彼得·奥图尔扮演的劳伦斯名列榜首

    他,当之无愧!

    对于彼得·奥图尔来说,一部[阿拉伯的劳伦斯]足以说明一切

    [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的其实是一个人。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凡人。

    他的伟大,在于他能够真切地理解和同情阿拉伯人的处境,全身心地帮助他们实现民族解放,对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电影中多次出现“你是谁”的台词,暗示劳伦斯的身份困惑

    他的伟大,也在于他对命运的不屈服,他疯狂而大胆的战术思维,偏执的决心和毅力,帮助阿拉伯人,促成一个又一个奇迹。

    金发蓝眼的劳伦斯成为阿拉伯的民族英雄,雄心勃勃又自我膨胀

    但是,他又是平凡的,他偶尔也会为他的冒进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他也会因为仇恨的浸染,而落入暴力的深渊。

    在经历了战争之后的劳伦斯对自己的暴力感到恐惧

    他无法挣脱自己的身份,他为阿拉伯人争取自由民主的努力,终因英国政府的干涉而付诸东流。

    在庞大的历史洪流里,理想主义个体的抗争往往却以悲剧告终

    阿拉伯人一度将他捧成神,世界也在为他的事迹欢呼。但最终回归现实的他,只是平常地死于意外。

    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被他一生的传奇所震撼,被他热烈的理想主义情怀所感染。

    劳伦斯的热情看着有些疯狂,但却又是无比的迷人

    [阿拉伯的劳伦斯]时长3小时48分钟。而且,当年的史诗片在今天看来,娱乐元素极少。

    老派,厚重,缓慢,遥远,这样一部电影,如今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

    斯皮尔伯格曾提到,每当他拍片遇到困境时,便会把[阿拉伯的劳伦斯]拿出来翻看一遍,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是的,它太纯粹了!

    现在,谁还会用那么大的投资,制作这么一部纯粹的史诗片呢?

    [阿拉伯的劳伦斯]没有任何媚俗的元素,观看的过程犹如读一部经典的小说

    事实上,这部鸿篇巨制在岁月的磨砺中,原始胶片已经严重掉色,并且丢失了不少音轨。

    在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等人的大力推动下,电影于2012年完成4K数码修复,隆重重映。

    丢失的音轨还趁着彼得·奥图尔在世的时候,重新进行录音

    经过修复后的电影,极好的还原了当初上映时的色彩。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也纷纷引进了4K修复版进行放映。

    美国电影评论家罗杰·伊伯特曾经说过:

    “要真正感受大卫·里恩这部巨作,就必须设法看到大银幕放映的70毫米胶片版。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言,这是一生中必做的几件事之一。

    如今,胶片放映已经可望不可及了,但4K修复版的数码放映还是有机会的。

    一旦再次上映,你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标记1000+,不如看部此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zf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