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原始社会、农耕社会一直是共享生活。工业化社会人类改为独享生活,为对抗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恶果,从消费型社会中走出来,人类从20世纪60年代回归共享生活。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一.生态村
奥地利纪录制片人史蒂芬·沃夫在《全新的我们-欧洲生态村和生态社区》片头说:“想要在既有的基础上改变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建立新的模式,让旧有的看起来成为多余”。
20世纪60年代就有一些注重精神发展的团体和个人开始创建各种理念社区。如冰岛的索尔海姆、苏格兰的苏德霍恩、澳大利亚的水晶河、德国的利本斯加登、美国田纳西州的农庄等,希望创造一个和平、有爱的永续世界。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1995年10月,第一届“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会议” 在苏格兰芬德霍恩生态村召开,4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生态社区的代表们汇聚一堂。之后,在丹麦盖娅基金会的支持下,全球生态村网络(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简称GEN)正式成立,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相同理念的几百个小型生态村项目能够彼此建立联系,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这标志着以推动一种全新的人类共同生活模式为宗旨的全球性生态村运动的诞生。
全球生态村网络(GEN)对于生态村的概念从生态、社区、经济、和文化四个方面做了解读,这些反映了全球生态村居民的共同愿望。既可在乡村也可在城市中发展,它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所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区都在步行可抵达的范围之内。
1.生态层面
在社区的生物区域内尽可能地生产食物,支持当地的生态农业,用适应当地条件的材料来建造房屋,使用村中整合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的自然环境,采纳生态经营的理念,从社会、心灵和生态角度,评价生态村中使用的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合适的能源及废弃物管理,来保护干净的土壤、水和空气。
2.社区层面
互相认同和关联,互相帮助,共享公共资源,强调整体及预防性的健康计划,提供所有成员有意义的工作及基本生活所需,融合边缘人群,推崇终身学习,经由尊重差异来达成团结统一,培养文化表现。
3.经济层面
保留货币经济,把社区尽可能多的人纳入到经济活动中来以及让金钱尽可能多的流动,学会赚钱/花钱/投资,支持社区零售和服务行业,把钱存在本土的金融机构。
4.文化/精神层面
分享创造力、艺术表达、文化活动、仪式与庆典,社区凝聚感和互相支持,尊重并且支持以各种方式表现心灵及精神,每个社区都有表达其文化底蕴和独特性的愿景,对每个出现的困难表现出灵活的回应,理解地球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理解这个社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关爱和可持续的世界。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经过60年的发展,成功的实践了一套人类美好的生活,说明在工业化生活体系下重建和平、有爱和永续世界的可能。排斥工业化的分工及金融工具,追求经济自给自足,贫简的生活等,历史的局限,一直成不了主流生活方式,现全球大约500个。
二.合作居住
“合作居住”(Co-housing)的社区模式自1967年在丹麦开建,72年入住的50户人社区。“合作居住”社区形式多样,20-30规模,可在城市或郊区,可是独立平房或多层公寓。主要特征为: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1.参与发展
社区通常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早期居民或房产商发起,组建过程中,居民们一块参与规划设计,并参与建设。
2.社区感设计
社区布局尽可能紧凑,住宅通常面对面位于一条行人街道两侧,或围绕公共空间,社区外围仃车,充分体现出刻意营造的“社区感”。
3.共享设施
共享设施通常包括一个公用厨房、餐饮区、休憩区、儿童游戏室与洗衣房,有些社区可能还有工作车间、图书室、健身房、工艺坊、游乐设施、草地与花园、以及客房等。
4.社区自治
居民自己管理物业,自己承担社区建筑与设施的维护工作。他们自己准备社区公共用餐,定期集会解决社区问题、制定社区规则等。居民人人平等,大多数社区决策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或按少数服从多数投票决定。
5.经济在外
社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自城市的工作。偶尔,也会为某个居民完成某项特定工作而付费。
6.社区精神
社区发展过程中与社区日常生活中,居民们互动交流,积极合作,营造出和谐信任的邻里氛围。互动交流与合作非常广泛,包括定期性的社区聚餐、文体活动,小到邻里互助做饭,照看小孩,大到病重或危机时邻里关怀与照护、生日或其它纪念活动时举办庆典等等,处处体现出社区亲情与融洽。社区工作被视为社区居民的应尽职责与自觉贡献。为确保这种合作居住社区理念的持续性,新居民往往须先与居民们面谈,并征得居民们一致同意方可加入。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合作居住己发展到全球。80年代后期,美国建筑师麦卡.曼特与查尔斯·杜瑞特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戴维斯市,设计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合作居住社区Muir Commons。截止2014年,“美国合作居住协会”收录中,已有132个社区完成建立,100多个社区尚处于组建或建设中。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合作居住”模式没有生态村对人类命运的宏大追求,也没有商业营利的目标。本质上是社群驱动的合作建房,力量薄弱,效率低下,发展过程中没有更多的商业参与,也没得到慈善组织或政府支持,发展也较缓慢,近几年才受到更多人关注。
三.社交公寓
2010年左右,全球各大城市兴起了另一种共享经济革命——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共享居住空间。从伦敦、纽约、旧金山、东京、首尔,到国内北上广深都出现了很多品牌,特别2015年后住房市场从购买转向租赁。共享居住,除了可以节省生活成本,减少家务,获得社区感,增进社交,降低孤独,交流思想,获得生活网络支持。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共居住宅中,除了卧房独立外,配有会客厅、厨房、图书室、影视厅、浴室、洗衣间、空中花园公共设施都共享,咖啡厅、小超市、健身房等商业服务。每周房间清洁,床单更换,并有专业维修团队定期维护,提供管家式服务,直接拎包入住。
组织社群活动,外部交流的沙龙和讲座等。
还有在共享居住基础上,提供共享办公室,提供创客空间,生活与工作为一体的综合体。
社交公寓在全球发展很快,其特点是在城市中,大规模商业开发,品牌平台运作,主要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也适合老年人等各种人群。
人类回归共享生活总结60年来人类回归共享生活的发展,生态村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一个和平、有爱和永续的世界,成功实践了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生活。特别是跳出现代化体系重建人类美好生活体系的认知,在今天看来是指明了人类前进的道路。历史的局限,成不了主流生活方式,也就改变不了世界。
“合作居住”模式在城郊和城市内选址的空间策略,利用了工业化的经济和生产,准则和行为更适合主流人群参与,在世界上产生了多生态村更多的实践。
社交公寓是一种纯粹的商业实践,在满足主流人们共享生活的需求上,开启了大规模商业平台开发的路径。
总结过去60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完全有可能建立以和平、有爱和永续世界为引领,社会价值和商业效率融为一体,个体、社群、社会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方有效互动,在城市、城郊、乡村和荒野中,从订制到大规模、从入口级到最高级,在全球发展出一套共享生活系统平台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