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探索出了哪些体制改革经验?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探索出了哪些体制改革经验?

作者: 飞翔在风中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09:58 被阅读0次

            近年来, 贵州省在广泛听取各行各业的献言献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加快了体制改革,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贵州多年探索中,到底找到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经验?本篇文章为大家深入解读。

            9年出台多项制度进行生态文明顶层设计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从2009年开始,贵州省便不遗余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2014年5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但贵州省没有骄傲,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步伐并未停止,每年都会制定出多个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    

            2015年1月,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指出,要“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2015年4月,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出台《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规定了在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将问责、惩戒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当月,贵州省还正式发布并施行《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成为了贵州省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2016年9月,《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始施行,又一部“长牙齿”的地方法规开启“护航”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之旅。

            2016年9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据悉,这是我国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为了发动全民的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2016年9月,省委常委会议同意设立“贵州生态日”。“生态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载体,对相关地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2016年11月,贵州省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全国7个试点省份中率先启动该项试点工作,将探索法制化手段,着力破解生态环境损害中“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难题。《方案》提出9项试点内容,涵盖了启动条件和管辖职责、明确赔偿范围、确定赔偿义务人、明确赔偿权利人、实施赔偿磋商、完善赔偿诉讼规则、执行和监督、规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管理使用制度。

            此外,贵州省还率先在全国设置环保法庭并成立省级层面上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率先在全国开展第一例由检察机关起诉行政执法机关的环境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在立法有保障,完备制度的有力驱动下,贵州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的同时,完善生态文明机制的脚步更加扎实。

            制度改革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几年前人们说起贵州,“欠发达”、“欠开发”还曾经是这个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省份的代名词。但近年来,贵州却借助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弯道超车”,特别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给贵州省带来了丰硕成果。

            以“五个100项目”为例,2016年,贵州省“5个100工程”均完成建设目标,全年共完成投资538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4%;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112个,签约资金8234.8亿元。

            在五大新兴产业上,贵州省以产业链为支撑,拉动一产转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引领二产升级,贵州已经冲破旧的发展模式,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在这过程中,小小刺梨也作出了大产业。位于六盘水市的天刺力集团研发生产项目投入1.18亿元,建成了6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刺梨果脯、饮料、果酒和刺梨高端健康品,是目前同行业中加工能力最强、产品种类最多的企业。2013年建成投产以来,该公司累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刺梨鲜果15万吨,生产刺梨系列产品5.2万吨,产值达12亿元。

            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12件环保实事,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

            9年以来,贵州省高举“生态文明”大旗,边讲边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贵州以“公园省”、“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爽爽的贵阳”等闻名全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贵州绿色家底逐年厚实,“绿色贵州”、“生态贵州”新名片越来越亮丽。

            未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仍将不断前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探索出了哪些体制改革经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dz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