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发生了一件事,娱乐圈的一位男艺人猝然离世。网络上一片哗然,在人们纷纷表示悼念和惋惜的时候,一部分人也表现出了好奇或者说兴奋,开始深扒其死因、探寻其身前事,甚至连一众明星也被迫牵涉其中,接受所谓道德的指责和良心的拷问。
这些人指责的重点大致分为几类:他都死了你还有心情发你做什么的微博?大家都发微博悼念你居然不发?他就是被你的粉丝谩骂才最终导致这样的结局等等。有人这样说当然不奇怪,可怕的是有很多人愿意为这样的言论点赞。这些人指责他人对这位男艺人的网络暴力对其所致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却又反过来用网络暴力来攻击别人。
“网络暴力”纵横已久。我能记起最初最清楚的网络暴力是“袁姗姗滚出娱乐圈”,从最开始对于造型的批评上升至人身攻击并一度登上话题榜头条,后来故事的主人公以“爱的骂骂”、“马甲线女王”等话题扭转颓势,网络风向迅速逆转,似乎人人都是难以言表的赞美。袁姗姗是幸运的。
期间还有一段时间,网易公开课上出现了一段演讲——《莱温斯基:羞辱的代价》,很长时间这段演讲都在点击量的第一位。莱温斯基讲述了她与克林顿那段难以启齿的往事,并控诉了网络暴力带给人的伤害。我最开始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有点犹豫,她的观点是对的,但她的身份是尴尬的,让我总有一种她不过是为自己洗白的想法。直到现在网络暴力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道德绑架愈演愈烈,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演讲。
莱温斯基被人羞辱的原因来源于人们对婚内出轨的痛恨,这其中牵扯的人们对男女当事者双方的差别对待所显现的性别歧视姑且抛开不谈,单看人们对莱温斯基的态度,无非因为她当了“第三者”。“第三者”的确令人讨厌并且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们的指责无可厚非,正巧因为当事人是公众人物,原本只是三个人的或者两个家庭的问题成了被整个国家追逐的话题,人人都来表达自己正义的看法,但效果却是不一样了。这正是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不在“看法”,而在“人人”。
一部分人有意为之试图引导舆论来制造话题,而大部分人只是单纯表达看法。表达看法的我们认为只是说出了自己心里的看法,有什么了不起。但当几百人几万人几百万人同时表达批评指责的言论时,就成了可以杀人于无形的利刃。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表达对一种行为的态度,但最终却会演化为对一个人的攻击,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是无意的,但承载我们观点和情绪的那个人更是无辜的。当惨剧发生,人人都不认为自己的言论是压垮骆驼的那一根稻草。我们都不是,我们又都是。
我想,我们应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论,要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让一个人成为一种态度和情绪的牺牲品。
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