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还在抱怨对方不听你的话吗?或许真的不是他的错

还在抱怨对方不听你的话吗?或许真的不是他的错

作者: WilsonWang2018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1:43 被阅读0次

    你好,我是Wilson。一个正在以书写的方式磨砺自己的人,这是我在网络上的第38篇复盘随笔。

    回温的高铁

    在上海回温的高铁上,我无所事事的刷着手机屏幕,忽然列车广播的一则提示语挑起了我的兴趣。广播的内容是这样的:

    尊敬的乘客,请不要将重物放置在车厢座椅背面的小桌板上,更不要趴在小桌板上休息,以免造成小桌板的损坏……

    听完这则广播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反感。当时根本没有一点感激提醒的谢意,反而有一种被勒令整改的不爽感,甚至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反抗的欲望。

    其实静下心来揣摩这则广播的真实含义,其实出发点是善意的,但语句表述的方式却根本没有一点用户思维。当即,我脑补了另一段令顾客听着更舒服的提示语:

    尊敬的乘客,请不要将重物放置在座椅背面的小桌板上,更不要趴在小桌板上休息,以免小桌板脱落造成你的物品和人身损伤。

    虽然只是一句话语的调整,却完全改变了这段话的语义。深挖前一段话的语义,给人的感觉是,参照执行后,获益的其实是商家,甚至会给消费者一种失去便利的损失感;然后第二段话,语义则完全不同了。会让人感觉,参照执行后,乘客不仅不会产生公物损坏的赔偿,还能确保物品和人身的安全。语义瞬间从体现消费者“失”转变成了体现消费者“得”。

    大脑获得的“得失感”

    这种通过调整叙诉方式中“得失感”,来影响语义,让人在接收建议时,因为“获得感”而进行决策的过程其实是有一个专业名次的,称之为语义效应。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神父和烟

    有个基督徒问神父:神父,请问祷告的时候,可以吸烟吗?

    神父痛斥他:当然不可以。祷告的时候必须非常虔诚,怎么能吸烟呢。

    这个基督徒想了想,换了一种问法:那请问神父,吸烟的时候,可以祷告吗?

    神父说:当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有意思。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问法,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因为这“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问法”所表达的“语义”,是不一样的。

    祷告是好事,吸烟是坏事。在祷告时吸烟,好事既成事实,你要做坏事,这怎么行!吸烟时祷告呢?坏事既成事实,你想做好事?那必须可以啊!

    “在祷告时吸烟”的语义是“失”,“在吸烟时祷告”是“得”。人类存在一个“损失规避”的心理机制的,这种心理机制导致我们对失去特别敏感。因此你也就能够理解,商家为什么只要挂出“过了今天就涨价”的广告之后,人们就会疯狂的购买。

    回到刚才高铁的例子,受“损失规避”心理的影响,乘客只接受获得安全的“得”,却很难接受失去便利的“失”;列车广播其实可以利用“语义效应”,轻松左右大部分乘客的行为。

    那这个“语义效应”,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比如,你希望下属这个周末来加班,你可千万不要说:这个周末大家辛苦一下,来单位加个班,把这个项目完成好。你得说:这个周末,如果大家能按时把这个项目完成好,之前的辛苦就不会白费,奖金也能如期获得了。

    再比如,你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自己收拾房间,你可千万不能说:孩子,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从今天开始,爸爸就不帮你收拾房间了,你得自己来。你得说:孩子,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从今天开始,你要学会自己收拾房间,这样就能获得他人的赞扬和尊重。

    再再比如,你是做电商的,东西已经很便宜了,但用户总在纠结那6块钱的运费,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提价,包邮!不包邮,就是在低价之上“失”了邮费;包邮,就是在高价之上“得”了免费邮寄。“亲,包邮哦”,就是“语义效应”的极致体现。

    最后和你做个回顾,什么是“语义效应”?

    语义效应,是专门用来破解或利用“损失规避”心理的格斗术。损失规避,让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语义效应,就是通过调整叙诉方式中“得失感”,影响语义,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说话的艺术

    我们常讲“说话是一门艺术”,但没有技术,又哪来艺术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在抱怨对方不听你的话吗?或许真的不是他的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f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