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上班这点事儿想法
工作6年,重新思考这6点

工作6年,重新思考这6点

作者: 小白和小布头们 | 来源:发表于2016-09-01 14:58 被阅读261次
工作6年,重新思考这6点

“你会做这个工作一辈子吗?”

“当然不会。”

这种对话在十年前还没有这么常见。

现在的公司流动率十分高,我们有很多选择,很多诱惑,最近看到有个主编在微信上一直明目张胆的挂着:我要换工作。

我师妹在上海2年内换了5份工作,好像眼下这份总是有种种不满意,我们会迅速爱上另一个工作,只是热情消失的也越来越快。

最近给一个新的APP做浓缩书,又重新读了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他的书跟现在零零散散的干货不同,是系统的,逻辑递进的,不是为了出书而攒的稿子,我先是看了电子版,看完立刻买了纸质书,生怕绝版了我女儿看不到怎么办?

整本书都在讲职业规划,金句频出:“兴趣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门,能力帮你走好一段路,而价值观则帮你不断关上属于你的门。”

by大可爱和小可爱

我现在对工作是什么态度呢,刚好结合书中的内容来反思6个问题,如果你也站在十字路口,和我一起看看。

/1/我对工作真的缺乏兴趣吗

打游戏时,不知道会掉落什么好东西,这种神秘让人觉得有趣,而不停的砍砍砍就能打败小BOSS,让人觉得尽在掌握,充满愉悦。英语阅读也是如此,80%都理解不了,你会选择查着字典看完暮光之城吗,而如果都看得懂,那读完这本书又能扩充多少词汇?

所以,好工作=愉悦+有趣。

“如果不愉悦,需要做减法,找到核心价值,降低其他目标,进入一个相对简单的职业环境中去;而如果是无趣,就要做加法,提高难度,进入更不确定的职业环境。”

刚工作时发现营销真的太有创造性了,会让人有成就感,但是前两年一般都是杂事,不停的执行会议,有机会写市场计划就十分开心。直到这几年流行起新媒体营销,我会想,对,我想做的就是新媒体营销,但是最终线上线下还是要整合的,打好传统营销的基础,与新媒体并不矛盾。

很多人说起新媒体,以为就是小编复制黏贴,排排版发个文,这很愉悦,但想做一个“有趣”的小编,分析数据,学习运营,仅运营两个字就有庞杂的东西需要学习。以为好工作都在我们舒适区中的可以醒醒了,它一定是充满着矛盾。

“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这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所谓的我对工作没有兴趣,只是不想接受挑战,给自己找的借口。

那怎么防止兴趣沦落为叶公好龙,把兴趣慢慢养大?答案是把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慢慢升级为自觉兴趣,最终把它与你最感兴趣的价值相连接,不断重复,最终固化。

比如我最近想学画画,我就看好多作品(感官兴趣),找到最喜欢的画风,锁定水彩,然后一天快速看两本书(趁热情没有消退),看到网上有课程就学(自觉兴趣),从小我就想学画画,可以提升审美,可以给自己的文章配图,可以做PPT,创作让人有成就感(终极志趣)。

所以吃,看电影,听歌都是感官刺激,受众广,因为简单,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兴奋的追一天剧后往往是深深的失落感。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信息过载的结果就是很多人被牵着鼻子去接受宽泛的“知识”,逐渐走向肤浅,而无法搭建出有深度的金字塔。如果吃完自己做一个,看完电影写个影评,听歌后跟朋友分享介绍,就是升级到自觉兴趣了。

科比每天练投篮不枯燥吗?寿司之神为什么80岁了还不退休?他们一定是有内在的志趣支持着。高手们都有把无聊变有趣的独家秘笈,我记得有个同学历史学的特别好,老师让他分享,他说了一句话:我只是把自己想象成历史中的人,不是旁观者。所以尝试积极参与进来,练习固化兴趣,比说着我对工作没兴趣要有用得多。

/2/我的能力足够迁移到我喜欢的工作上吗

罗永浩回忆俞敏洪第一次见他说,你不适合做这一行。第一次试讲后更加确信,第二次试讲,他终于不紧张,抓住了机会。

所以,能力是一开始就有的吗?每个人都是把知识磨练成技能,最终成长为自己特殊的才能,知识有储备期,技能有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练习期,只是知识和技能都是很难迁移的,也容易被机器取代。

现在有机器人可以通过分析大量X光片,来做出诊断,准确率比医生高出一倍,也有机器人可以十分钟读完几万份文献,给出结论,以后还需要医学经理吗?这种技术岗位都可能随时消失,那有什么行业的人是无可替代的呢?

我只知道一件事,沟通、策划组织等这种与情感相关,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一定很难被替代,这种能力是随时可以迁移的。

“如果你不知道未来要去哪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最好,因为现在,连接着未来。”在每一次“打杂”中,都在锻炼着与人相处,我们是在经营自己,每个人都想做创业者,这个业就从自己开始。

/3/我做这份工作是为了自己吗

真实的自我和希望的自我之间总会产生很多空洞,我们想填满这个空洞,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而用什么去填满这个空洞,取决于你的价值观,有的人用物质去填满,但是物质带来快乐的阈值会越来越高,“你占据的东西,也在占据你”,填满一个,又出现新的,最终你会发现空洞还在。为了赚钱而工作就会如此。

还有很多人用别人的认同去填满空洞,这会让你膨胀起来,越来越有面子,刚毕业就拿了班级里最高的工资,做着别人眼中的好工作,可是5年后呢?因为与内心相左,喜欢创意的人偏偏已经处于养老的状态,自己无法接受,却因为父母等外因而安于现状。

有很多名人,他们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维持别人眼中的自己,于是拿爱情作秀,为了上头条不惜一切,当过气时,这个空洞会越来越大,内心产生巨大的空虚。

你是不是在工作中某一方面被认可,慢慢走上了这个道路,有的人长成了“表妹”,但是策略性内容就被其他同事做了,你还安慰自己技多不压身,年轻人多学一些总是好的,可是,对自己真实的规划是什么?

“你以为大家都喜欢你,离不开你,其实是你离不开他们的喜欢”,分清楚自己想要做的重要事,和别人甩给你的重复劳动。

那么,这个空洞到底用什么去填满?只能是更内化的东西——自己的成长。“生活的高手能找到各种通往价值的幸福之路,越不依赖外物,越容易达到终点。没有可能,他们就用资源创造可能,没有资源,就把自己当做资源,即使一切都没有,他们依然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

我的工作,可以填上这个空洞吗?

/4/我到底要不要跳槽呢

《内在革命》里一直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究竟是怎么走到了这里?这不是你想要的,一开始你就清楚,但是没有勇气承认,最终发展出不适合自己的婚姻,做着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最近王健林一句:你想做首富,要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一亿。挑动了大家的神经,因为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体验到赚一亿的感受,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一样。

视野与体验息息相关,没有见识过好公司,怎么会知道自己想不想去,能不能去,只在新闻中看到和实际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有个程序员以前完全没有想过跳槽,直到去华为转了一圈,萌生出了新的想法,开始拼命努力为跳槽做准备。

每个十字路口都站着很多年轻人。

有个朋友在微信群里问大家,我是留在现在这个像养老一样的事业单位,还是去外企拼一下?事业单位的和企业的都站出来给建议,这有点类似于跨行,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找到那些你想成为的人,观察他们的生活,再仔细观察这些人的领导,能看到5年后的自己吗,不要只看光鲜的东西,多看辛苦之处。

/5/我是想好好工作还是家庭为重

有人问创业者,你是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的。他回答:无法平衡,我已经在离婚的边缘。

人生有四种维度:高度(影响力和权利)、深度(卓越与智慧)、宽度(爱与和谐)、温度(自由),我们常常忽略宽度,认为这是可以压缩的时间,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家人,其实只是自己做出了牺牲家庭为事业的选择。

全职太太是一种幸福,职业女性也是一种幸福,只是必须有取舍。我当时写下了角色排序,但是关于工作这个角色,仍然很迷茫。

工作6年,重新思考这6点

有的人只选一种维度:高度,回过头发现家人离自己越来越远,在人生上偏科没有关系,只要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有个朋友不想做市场部经理了,怕没时间教育孩子,想进体制内做老师,哪个更好?只有自己知道。

5月产假结束,公司催我返岗,考虑到出差太多,无法照顾两个宝宝,又想自己做了几年妇产领域的医学经理,写专业文章做内容营销应该更有优势,刚好认识一个朋友画母婴漫画,于是提出在家运营官方微信,用漫画的形式来科普妇产。

我充满热情的和朋友完成了一期关于产后减肥的漫画内容,但是公司却答复在家办公还是不妥,会等我一年后回来上班。于是我注册了公众号,计划先运营自己的号慢慢练手。

6月,发现了简书,试着写了一篇,首页投稿没有通过,写到第三篇,通过了!那一天通知栏不停的跳出❤,我的心也跟着跳动起来。

于是我开始微信和简书同步更新,第一次收到打赏,我发到朋友圈炫耀,第一次被领英和清华南都这样的大号转载,我看着公众号粉丝数慢慢破百,第一次有平台找我做直播,我做ppt到夜里,第一次开始学画画。。。

这两个月,各种第一次让我发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我一直在思考的个人价值是否可以通过写作实现?好好工作和回归家庭有时候是并不矛盾的,胶着着,迷茫着,不想放弃任何一个,这是必然的过渡阶段。

/6/生存or事业,如何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你不甘走现实的路,却又不敢走理想的路。”这是很多人的现状。

脚踩现实,逼近理想的第一要务是生存,但是一旦我把工作当成生存工具,工作中的自己也就成了谋生工具。很多人多年做同一行,认为自己只能以此为生,别无选择,麻木的惯性推着自己走完职业生涯,兼顾理想真的太累了,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都在给出自己的答案,90后创业者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以是斜杠青年。

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存期的人看到为了自己的事业拼搏的人只有羡慕,带着迷茫逐渐开始了发展期,提升能力,扩大视野。最终希望获得自由,不仅仅是财务自由。

想做的事渐渐清晰起来,工作,带俩娃,写作同时进行,终极理想是当我不想工作时就可以不工作,而不是以娃为借口。我喜欢这个公式:自由=能力-欲望,无法降低欲望,就只有提升能力。

很多人问,写文章对工作有帮助吗,有用吗?为了让自己未来多一种选择,任何事情都不会白白浪费,就算无用,也许已经潜移默化的把你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人,这简直是最大的有用。

因为看到关注的作者说微博在鼓励写书评,我重新用起了2013年就停用的微博,《只有医生知道》这个书评被作者协和张羽转发,这是我能想到的跟作者沟通最美好的事。随后今日头条和搜狐来邀请开通头条号和搜狐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也拿到了原创功能,这些都是从写字蔓延出的新链接。

看完一篇文章,不会有答案,但是有思考就是最好的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行动,不管别人怎么想,工作是自己的,生活更是。

相关文章

  • 工作6年,重新思考这6点

    “你会做这个工作一辈子吗?” “当然不会。” 这种对话在十年前还没有这么常见。 现在的公司流动率十分高,我们有很多...

  • 工作要重新思考

    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是日本“经营四圣”中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 他27岁创办京瓷,52岁创办第二电电(KDD...

  • 重新思考工作价值

    别总以为呆在舒适区,自己就觉得自己很行。 如果你没有让所有人都认可的优势,就是别人只要一对接资源就能想到你的话,那...

  • 对工作的重新思考

    【打卡素材】:《干法》 【字数】:652 【标题】:对工作的重新思考 【正文】: 机械式日复一日的工作,让我们很多...

  • 重新思考这挫败的写作

    我很郁闷,几次投稿都被拒,这个汤小小轻松写作要上个稿就这样难吗?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每天写,看书,日更,可是...

  • 重新思考

    又是一节理论课,以前我一直说马哲,因为老师说这样是外行人说的话,马哲只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后面还有经济什么的,说...

  • 重新思考

    #2017中药职业药师考试,必过!!!# 我们的生活当真会被填满吗? 前三个月的学习,让我舍弃了很多,比如:上健身...

  • 重新思考

    跟着小王小兄弟港股打新,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赚钱,很年轻的小伙子啊,但是港股打新多年了,并不是像很多大学生一样...

  • 重新思考

    我觉得自己是很好的一个人。而且我觉得我做得也特别好。 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我觉得这还真是需要我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

  • 重新思考

    终于,终于结束了。 虽然不知道结果,虽然我极有可能要被刷了,此时此刻,内心还是无比的难受的。 从25号晚上坐上去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工作6年,重新思考这6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gc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