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角:(?——184),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起义首领,太平道创始人。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巫术也很熟悉。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疫病流行。张角于是带着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前往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一带,借治病为名,进而开始传教活动。到汉灵帝熹平年间,张角在大量招收学生、培养弟子、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

张梁:(?-184年),巨鹿(治今河北巨鹿)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三弟,号称“人公将军”。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将皇甫嵩进攻时,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进行反击。后因警戒疏忽,遭皇甫嵩率军夜袭,其率领的义军仓猝应战,义军被击溃,张梁也一同战死。

张宝:(?-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弟弟,张梁的哥哥。中平元年(184)随兄张角起义,号称“地公将军”。后来张宝在曲阳(今河北晋州)被皇甫嵩、郭典击败,被杀。

唐周:济南人,黄巾军的成员,张角弟子,派往京城的信使,然而他到京城后叛变,向汉王朝告发张角要发动黄巾起义,使张角失去了在朝廷的内应,让汉王朝有了准备的时间,张角不得不仓促起事.直接导致黄巾起义的失败。

马元义:起义的组织者之一,是黄巾大方首领。光和六年(183年),马元义奉张角之命,筹划起事的准备工作。由于张角弟子济南人唐周的告密,马元义于于中平元年(184年)正月在河内郡山阳县被捕,送往洛阳车裂,同时被杀的还有教众近千人。
波才:黄巾军高级将领,统领东方黄巾军部队。曾在黄巾起义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在长社之战败北。
朱儁:黄巾起义前任谏议大夫,都亭侯。

皇甫嵩:黄巾起义前任北地太守。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与朱儁率军镇压黄巾军,并因功封槐里侯,领冀州牧。他在任期间曾请求减免冀州百姓租税。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董卓陷害。董卓被诛后,皇甫嵩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195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幹,涿郡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华北名将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卢植之门下弟子。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大儒马融,为大儒郑玄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

刘焉: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故而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封胥:宦官,汉灵帝中平元年为中常侍,信黄巾道。约为黄巾起义的内应,事情败露被杀。
徐奉:宦官,汉灵帝中平元年为中常侍,连同中常侍封谞与太平道大方马元义约为黄巾起义的内应,事情败露被杀。
吕强:(?—184年),字汉盛,成皋(今荥阳)人。东汉宦官。少为小黄门,迁中常侍,灵帝时封为都乡侯,辞不就。上书请求斥奸佞,任忠良,薄赋敛,厚农桑,开言路,灵帝知其忠而不能用。黄巾起义爆发,建言应赦党人,诛杀贪官,考核地方官吏是否称职。宦官大惧,纷纷征还子弟在州郡为官者。中常侍赵忠等诬奏强兄弟为官贪浊,灵帝派人拘捕,忿而自杀。
彭脱:黄巾军渠帅。
卜已:(?-184年),一作卜巳。东汉末年人,黄巾军渠帅。于东郡苍亭(今河南阳谷县东北,当时在黄河边)遭遇汉将皇甫嵩,被歼灭,阵亡七千余人,卜己本人则被生擒,尔后即遭斩首。
郭典:郭典字君业,司隶冯翊人,为钜鹿太守,与中郎将董卓攻黄巾贼张宝于下曲阳。典作围堑而卓不肯。典曰:“受诏攻贼,有死而已。”使诸将引兵屯东,典独於西当贼之冲,昼夜进攻。宝由是城守不敢出。

刘陶:(?—约185),一名伟,字子奇,颍川颍阴人。沈勇有大谋,不修威仪,不拘小节。通《尚书》、《春秋》。因被诬告与边章勾结,为表忠贞,不食而死。后被追封中陵侯。
张纯:(?-189年),东汉末期人物,渔阳人。张纯曾为中山相,中平四年(187年),张温领导乌桓突骑三千人讨伐凉州马腾、韩遂等人。张纯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反而以公孙瓒为将出击。张纯心生不愤,与同郡张举及乌桓丘力居等人叛乱。张纯领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聚众至十余万人,屯兵肥如,掠夺幽州、冀州。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张举:原渔阳郡的土豪。本为泰山太守,因不获张温重用而心生不愤。与张纯等联合发动叛乱,自称为天子,有武装九千人。曾与孟益、公孙瓒等官军展开激战。后幽州牧刘虞悬红张纯等人,张举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
丘力居:辽西乌丸大人。拉拢中山太守张纯反叛东汉,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死时认为儿子楼班年幼,于是让从子蹋顿总摄三王部。
公綦稠:乌桓校尉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公孙瓒为刘宽门生,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区星:荆州南部长沙地区民变首领。汉灵帝中平四年(西元187年)10月,区星在长沙自称将军,率领部众一万余人起兵叛乱,被新任长沙太守孙坚击溃。
孙坚:(155年-192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郭太:(128~169),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人。出身贫贱。博学有才,擅长论议,为士人所仰慕。与李膺等友善,是名士“八顾”之一。

鲍鸿:(?-189年),东汉末年名将。中平二年(185年),鲍鸿随张温讨伐凉州叛军,中平五年(188年),鲍鸿被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后讨伐葛陂黄巾,因贪污军饷,被豫州牧黄琬弹劾,被诛。
背景:
①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因为信儒教更容易做官,儒教豪族逐渐成为主流,原始道教豪族日益边缘化,东汉以后甚至被禁止做官。
在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之初,儒教与原始道教之间就爆发了宗教战争。南岳潜山(后来才是衡山)一带的南岳大师李广聚众起事,攻陷皖城,击败官军。李广败亡后,其师弟单臣等又在原武劫民起事,与官军相持良久才被平定。汉安帝、汉顺帝以后,随着政治日坏,原始道教起事一浪高于浪。
东汉后期,天师道(五斗米道)、太平道先后创立,正式的道教诞生,而这时又正逢党锢之祸,皇权集团在现实施政中对神学的轻蔑与无视,激起类似于祭司的儒教士大夫的激烈反抗,最终,皇权集团里最阴暗的宦官掀起了两次党锢之祸,对儒教士大夫大规模残害,并将儒教卫道士大量踢出政权。各地的儒教豪强与汉室公然对抗,并且在兖州、豫州等士族最发达的地区萌发了“消灭汉朝”的思潮,儒教豪强对汉室的离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此时的皇帝失去儒教的拥护,与天下人为敌,已经成为孤家寡人。太平道教主张角抓住机会,联络各地的道教豪族,设置三十六方,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信条,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一齐举事。同时,五斗米道的张修也在益州起事,道教对暴政的抗争犹如疾风烈火,席卷华夏大地。
②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
刘宏执政期间,多为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光和二年(179年)四月,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颎下狱而死。
十月,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密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都被下狱处死。
光和三年(180年),刘宏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她的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加之古代社会,人民皆有宗教信仰,有见于此,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于魏郡(东汉末年在全国104郡县及封国之上设置14州,魏郡属于冀州),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都不药而愈,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张角又派出八使到外传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来愈多,甚至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争先恐后,沿徒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半途被踩死就有万多人。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反抗汉室之声日盛,不过信众中不乏豪强、官员、宦官等,所以汉室并未多加理会。
公元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张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为记认,另一方面派马元义到荆州、扬州召集数万人到邺准备,又数次到洛阳勾结宦官封胥、徐奉,想要里应外合。
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马元义在洛阳被车裂,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信徒,株连千余人,并且下令冀州追捕张角。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难,史称黄巾起义,因为起义者头绑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或“蛾贼”,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黄巾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雒阳为之震动。
东汉朝廷对此惶恐不安,马上采取镇压措施。
首先,汉灵帝命各州郡在雒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设置都尉,布防护卫;接着,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屯驻都亭。
朝廷还采纳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吕强的建议,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另外,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
皇甫嵩与朱儁调发五校(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将宿卫兵)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军。
朱儁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只得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率军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
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说:“用兵有奇变,而不在兵数量多少。现在贼人依草结营,容易因风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烧,他们一定惊恐散乱,我出兵攻击,四面合围,田单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获胜的功劳就可以实现。”
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
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骑都尉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黄巾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皇甫嵩则被封为都乡侯。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击败黄巾卜已部,擒获卜已,屠杀七千多人。这时,张角占据广宗,控制河北腹地,卢植为宦官所诬,被召回,继任的董卓被击败。于是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在这紧要关头,张角病死,其弟张梁继而守卫广宗。
皇甫嵩攻城,因张梁军精锐,未能得逞,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等到张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调兵,鸡鸣时分冲入其阵,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杀死张梁弟张宝,俘杀十余万人。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镇压黄巾,威震天下,但当时朝政日非,海内空虚。
以张角兄弟为代表的黄巾军主力虽然失败了,但是不少黄巾起义余部仍然打着"黄巾军"的旗号,活动在青、徐、幽、冀等州,坚持斗争了二十多年。在黄巾起义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从此揭开了序幕,腐朽的东汉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中平二年(185)二月,京师洛阳发生火灾,南宫被毁。宦官中常侍张让、赵忠等劝灵帝税田亩以修宫室、铸铜人。于是汉灵帝诏令天下,除正常租赋之外,亩税十钱助修宫室。又诏发州郡材木文石,运送京师,宦官从中为奸,刺吏、太守复增私调,百姓怨恨。此外又规定,刺史、太守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要交纳助军修宫钱,除授大郡者要交纳钱二、三千万。新官上任前,皆须先去西园讲定钱数。届时交请,或有无法交齐而自杀者。故新官到任,必竞为搜刮百姓,聚敛财富以为补偿。百姓因此怨声四起。
中平二年(185)二月,百姓不堪重压,一时俱起,西及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一带)。中原地区有山、黄龙等义军数十股,大者有兵二、三万,小者六、七千,后青州黄巾军众逾百万,黑山军亦众至百万。义军攻打郡县,诛杀官吏,声势浩大,此起彼伏,形成燎原之势。
中平二年(185),灵帝命臣下在西园造万金堂,将司农所藏国家财物金钱,移入堂中以为私贮。
中平二年(185),谏议大夫刘陶见汉天下日乱,上疏言政事八条,认为天下之乱,皆由宦官。于是,大为宦官所忌恨。诬其与外贼交通,因此下狱。狱官拷问甚急。刘陶自知难免一死,在狱中自杀身亡。刘陶为当时大才,曾著书数十万言,其含冤而死,天下莫不痛之。
中平四年(187年),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人张纯与其同乡张举起兵反汉。张纯等与乌桓大人丘力居结盟,抄掠蓟县(今北京西南),杀汉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东南)太守刘政、辽东郡(今宁义县)太守阳众等。有众十余万,屯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二人移书州郡,声言张举将代汉为帝,要求汉帝退位,公卿奉迎张举。
灵帝诏发南匈奴兵进讨张纯,因南匈奴反而未果。中平五年十一月,张纯又使乌桓峭王率步骑王万,入青州(今山东淄博)、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二地,攻破清河(今河北临清东)、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等郡,声势甚盛。汉廷诏骑都尉公孙瓒率兵进讨。
公孙瓒与张纯等战于石门(今辽宁朝阳一带),大破之。张纯等丢妻弃子,逾塞而逃,退至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张纯之乱于是平定。后张被其部下王政所杀。
中平五年(188)二月开始,中原黄巾余部纷纷起事。
二月,郭太等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镇)起事,攻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
四月,汝南郡(今河南平舆北)葛陂(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北)黄巾军再起,攻没郡县。
十月,青州(今山东淄博)、徐州(今山东郯城)黄巾军又起,攻略郡县。
十一月,汉廷派遣下军校尉鲍鸿进讨声势最大的葛陂黄巾。双方大战于葛陂。鲍鸿军败。次年二月以征战无功下狱死。黄巾各部此伏彼起,声势复盛。
中平五年(188)三月,太常刘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以重其职,史称“废史立牧”。刺史本为监察官。东汉以来,渐向地方行政官转化,拥有一州军政大机,灵帝为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遂从刘焉之议,改刺史为州牧,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于是,州牧成于居于郡之上和行政长官,握有一州行政大权,职位甚重。从此州牧各据一方,形同割据政权,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这种状况最终演化成为汉末诸侯割据分争的局面。
公元189(中平六年),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担任大将军,执掌朝政大权。何进图谋诛除擅权的宦官张让,赵忠等人,反被宦官诱入后宫杀害。为替何进报仇,豪族出身的官僚袁绍领兵冲入皇宫,把宦官杀戮殆尽,结束了外戚宦官长期专权的局面,史称十常侍之乱。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三月灵帝死,九月董卓掌权,废少帝立献帝,派使者吊祭陈蕃、窦武等人。董卓掌权后,大肆淫乱后宫,施行暴政,弄得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诸侯纷纷讨伐,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