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为某杂志翻译一篇文章。译毕交稿的时候,某编辑说,翻译是不能跟原创相提并论的,因为“译者只是有据可查地完成,而原创是从一片空白中找线索”——翻译有原文,而原创需要花费大量心血构思,从无到有。
哦,原来翻译就像用计算器算加减乘除,都不需要花什么心血的,或者说,那点子心血,跟原创作者比起来,根本也不算什么。
您看,杨宪益先生即便花再多的心血,跟鲁迅先生还是不好比的。人鲁迅先生从无到有一字一字绞尽脑汁哪,杨老可就轻松多了,“有据可查”不是?把中文转换成英文而已,他牛津高材生还不小菜一碟?
某编辑又说,翻译不能跟原创比,因为翻译本就不重要。只不过是多学一门外语的事儿嘛。
您要想看《安娜卡列宁娜》,学下俄语就是了;您又想看《动物农场》,学英语嘛。要看《欧也妮葛朗台》?法语还不好学?总之,无论哪种语言的,学一下嘛,又不费事。
我想,持相同想法的人大概只多不少,特别是出版社的“高知”们——翻译不过是个体力活儿,大专生都能做,没啥技术含量的。
要是少一些这种对翻译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人,翻译行业会不会比现在好很多?
市面上会不会少很多廉价译者译得乱七八糟的东西?—— 不错,翻译廉价,非常廉价。比如出版社译书的价是60-80元/千字(感谢某编辑友情提供),翻译公司就千差万别了,有出30元/千字的,有50的,也有60、70的甚至100的,再多就很罕见了。因为廉价,靠此为生的大约只能靠累积数量以求糊口,质量就难保障了。靠此赚外快的人,比如豆君的某位同事,有日常工作要做,能自主安排的时间其实不多,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字斟句酌,勉强能看就行。好在她也不译什么文学类书籍。您能想象一本文学名著的中译本只是“勉强能看”么?
也许您会说,译者不应当有职业道德吗?是,各行各业都应当有职业道德,出版社和翻译公司不应当么?须知译者也是人,不是翻译机器,不是原文输进去译文就能输出来。全文的风格要考虑否?读者的接受程度要考虑否?原作者的心思要揣摩否?原作者写得晦涩难明的话总不能硬译过来吧?鲁迅先生倒是提倡硬译并身体力行,结果呢?如果翻译只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劳动,大学要有翻译系做什么?上外要设高翻院干什么?还从本科念到博士?吃多了撑的么?
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说,翻译就是再创作。
各国国情不一样,各国国民的三观和政治文化背景不一样,哪些要删,哪些要改,具体怎么表达,照顾到原文,照顾到读者,甚至整个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主流价值观,都是译者需要反复思量的。您告诉我,翻译只是“有据可查”的输出工作?
翻译者不能与原创作者相提并论?原创作者需要面对两种不同文化?需要揣摩怎样确切表达别人的表达?不错,写一本好书,可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因此,就可以贬低翻译的价值?抑或说,有没有杨老的翻译其实无所谓,让老外都来学汉语好了,学个二三十载不就能看《红楼梦》了么?
如今这么低廉的价格,这种不屑的态度,翻译行业怎样好得起来?译者的理想都被生活磨得一干二净了,译者都找不到自己辛苦劳动的价值。“勉强能看”也就知足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