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上的好朋友跟我一起研讨《少年闰土》的第一段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我看了她的教案,她仿佛只是将第一自然段理解成了一种对场景的描写。
是的,如果单单把这段文字抽取出来解读,是完全可以理解成场景描写的:有环境,有一段事情发生的空间,有人物的动作,当然,也有一种紧张的氛围,那深蓝的天空是能够衬托那紧张的意境的。
然而,我以为,这段话实在不应该仅仅理解成场景描写,从某种层面讲,更可以理解成一种意境描写。场景描写或者在表现人物性格或者事件特征,而意境描写则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正如故事中的意境一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写的不仅仅是山,而是一种空灵的意境表达,一种神思与自然的曼妙结合,是人的内心世界在那山间的显现,是的,人赋予了自然或者场景一种意义。
《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我以为就是人赋予其意义的一个典型语段。“深蓝”“金黄”“碧绿”“银”色的,让孩子想象出来,广阔的蓝,与一轮的金黄,是不是很深邃?一望无际的碧绿,和闪闪的“银”,带来的是不是一种生命的气息?大地上的生灵啊,不正是因为那广阔的蓝天和深邃的宇宙,而显示出某种神性吗?或者,我们不好跟孩子讲这么多,但我们或许可以让孩子想象,广阔的深蓝里的那么一轮金黄,一望无际的碧绿里那么一闪银光。对于被禁囿于四角的天空里的鲁迅来说,那是一种多么自由的存在啊。
这一自然段里,或许有闰土的勇敢,有闰土的矫健,但乡下的孩子,谁不是这样呢?这虽然也是鲁迅崇拜的,但这可能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乡村里,还有那么广阔的天空和土地,还有那样的一个人出镜的机会。在那乡村里,还有那么好玩的事情。
或许我们还要奇怪的是,第一自然段的标点符号有些奇怪,那逗号一直放到了“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才变成了句号,按理是应该在景色描写结束之后就应该句号了呀。这难道不值得孩子们思考吗?即使是在白话文刚刚兴起之时,但也不至于把标点符号弄错吧。这或许是值得玩味的,我以为,这也正是那意境里有鲁迅的情绪的标志。前面那自由的广阔的明朗的空间,后面去聚焦到了一匹猹身上。前面自由,后面是新奇,因为我们本以为那样勇敢、矫捷的闰土,是一定能刺中猹的,但却不曾想那猹是那样的灵活,亲爱的读者,读到这儿,难道你没有半点唏嘘乃至于感到乡村种种事件的新奇吗?
是啊,自由与新奇,一直是小时候的鲁迅所向往的呀。因此,如果要在这里进行一个读写结合的话,那可能真的是需要一种感悟意境的能力的,比如利用清晨的宁静写出一种意境来,清晨,假如你刚睡醒,情绪正好,你会如何写呢?清晨,假如你一夜失眠,你又会如何写呢?清晨,如果你正盼望着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到来,你会如何写呢?
是的,我以为,这就是以全息的视角解读文本吧!或许,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到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