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作者: Sammuer | 来源:发表于2022-07-29 11:31 被阅读0次

    昨天和对象聊天的时候,我又总结了一遍自己的成长,大约经历了一个从高台到低谷再到平原的心路历程。我很感谢他陪伴我走过的那一段路程:从对自己失望透顶到对未来充满希望。当然了,我也要感谢我自己,感谢我的父母师长,还有很多其他的身边朋友。

    但陪伴确实是治愈的良药,可以抚平悲伤,化解戾气。小李姐曾陪我走过一圈又一圈的操场,那种一起浪费时间扔掉情绪的感觉很温暖。老刘知我心思敏感、惧于权威,和我交流时总是细言慢语,态度温和。

    对象也很好的,日日夜夜的早安晚安,每晚的聊天问候,让我对这个地方生出了许多归属和亲近感。

    我总喜欢发一些生活琐碎分享给他,或者向他倾诉一些生活不如意——可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于是从他的反馈里我发现我其实挺爱吐槽的。总是在反省,总是在自罪,倾诉了很多负面情绪,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真实不好!谁会喜欢一个生而偏激消极的人呢?

    可倒也不是要求喜欢,只是希望接纳,接纳这样一个完整复杂的人——包括消极的,也包括积极的。

    他和我的看法并不相同,持有的是报喜不报忧的观点,不过对我开设了全方位接纳的权限。他说,别人不一定想承载我们的负面情绪,各人有各人的生活苦难。

    我是赞同各有各的苦难的,也赞同别人不一定会想承载我们的负面情绪。但我不认为我们要因此报喜不报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我以为,报喜报忧都是一种分享欲的表现。高调的人什么都分享,跟谁都分享,不论真假,不论悲喜,不分时机,不分场合,换言之嘴上没个把门的。另一种极端就是什么都不会分享,因为分享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且无意义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做事更实在。

    更多的普通人,会选择一些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去和相应的人分享。他们越是成长,越懂得沟通的艺术,于是学会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即便临场发挥也能冷静如常。他们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能照顾别人的情绪,委婉也尽力坦诚,或许会有些客套敷衍、流于形式,但也起到了沟通的作用。

    可真正要讨论报喜报忧的,其实是局限于某些重要关系的。比如和父母,和好朋友,和爱人,和重要师长领导。他们是真正直接参与我们成长的人,坦诚并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让我们的成长变得顺畅很多。而且自己坦诚了,才能收获重要关系里他人的真实评价。

    如果只跟父母报喜,那样的爱如何算得上是包容的呢?莫非孩子不成器便要打回娘胎重塑?天底下哪有这样稳赚不赔的育儿投资呢?好的父母,是孩子教导和成就的。

    只和好朋友报喜,他们如何知道我如今的成绩来得多么艰辛不易呢?真正报喜的时候他们也只会送上轻浮的祝贺,甚至坐实炫耀之名。好的友谊,是一起成长得来的。

    只和爱人报喜,那大概可分享的事物直接减少一大半,逐渐陷入无言以对的沉默。毕竟生活总是平淡的,甚至乏味的。尤其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可能别人无法开心,能分享的事情又少了。

    诚然,两人相处不能全是聊天说废话,还得干实事。再其次,不想让对方担忧也是一个考量因素。但报喜不报忧终归带有欺瞒的含义。研究表明,让人最厌恶的人格特质就是虚伪。不报忧,也代表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以及一种自我评判后认定的不需要。这多少是有些傲慢的!

    如果不跟领导报忧,那就有架空上层、自己坐阵指挥的意味了。事关个人生死存亡和集体生死存亡的抉择,道德性和程序合法性皆过于复杂,且不去评判了。

    于是,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报喜不报忧”。比起做一个完美的假人,我更想做一个真实的不完美存在。比起是否“报喜报忧”,我更关注的是如何“报喜报忧”、以及多大程度上的“报喜报忧”。这一番思索后,还是决定我行我素,做真实的自己,却不料导致了自我分裂。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和他回家,他却带了另一个女伴。那个女生恰好就是我拼命想成为的样子,具备了所有美好的外在和出色的能力,但她对我很冷漠。我看不清她的样子,只知道她很好,他俩很配。

    我看着他俩在一起很亲密的样子,实在委屈极了。毕竟,我拿什么跟她争呢?

    这个情节带来的情绪冲击实在太深刻了,于是直接醒了。然后发现原来只是一个梦。我细想,觉得好笑——那个她不正是我自己塑造出来的完美形象吗?他喜欢我塑造的完美形象,有什么不合理吗?我自己不也喜欢那个完美的自己吗?——可是,她只是个假象。

    我不再偏执,我跟自己和解,我接受我所有的不完美,从而也能接受别人和社会的不完美。做真实的自己,成为你自己吧!以及感谢所有的陪伴,他们都是岁月的馈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mc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