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蔡康永在《说话之道》里头那一句:“你说什么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是的,请把这句话读三遍!我们一直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说什么话。”实际上,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行为以及说话最后定义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做选择也一样,你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你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在一个个关键路口的选择决定了命运。人按照对自己的觉察和了解程度,分成三类——环境决定、性格决定、使命决定。
决定命运的三类因素
第一类,环境决定: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下意识、潜意识、基因和环境的设定里。
弗洛伊德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把一个人催眠,给他指令,拿着雨伞去另一个房间;然后在另一个房间把他唤醒,让他解释为什么你会拿着雨伞?(很明显,其实这是他潜意识的指令。)但是大部分人都都会解释成“我怕下雨”或者“我想试试看是不是雨伞好用”。
他们每天做的所谓“自我判断”,也是大脑帮他们处理好,他们只是在解释。他们的选择标准是“感觉好不好”“是不是符合我下意识的设定”。而感受和下意识完全被基因和社会操控着,他们只是一个载体。
他们对于自己的性格、倾向和需求一无所知,一旦外界评价和自己的内在倾向冲突,他们就很痛苦,同时也很无奈。很多酸爽的、小情小调的文学作品就在这个层次。
对于这类人来说,毋庸置疑,是环境决定了命运。
第二类,个性决定:他们开始有“我”的意识、理解自己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不再是 Nobody,而是ME。
他们通过大量的自我探索,理解自己的行为倾向、潜意识需求,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就好像这一周我们谈到的关于性格的各种解释一样。他们根据“什么是适合我的?”来做选择。
他们会思考什么是适合我的风格、工作、形象、表达方式?他们会持续地探索性格、培养优势、满足需求、进入到让自己最自然而然的领域去。个性人的主要目标就是“活出自我,找到适合的位置,把天赋发挥到极致、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
对于这类人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
第三类,使命决定(从ME到WE)。他们意识到个体是会消亡的,需要有更久远,更有意义的东西流传和影响世界,那就是“改变身边人的生活”,这种超越个体的目标,称为使命。
彼得·德鲁克年轻的时候随父亲拜访年老的经济学家熊彼得,他父亲问这位经济学大师:
“你现在还会想别人要怎么记得你吗?”
“当然,这个问题对我很重要,现在我希望以后的人记得我是经济学的老师,一位很会教学生的老师。”
德鲁克的父亲听到这个答案感到惊讶,熊彼得继续说:
“到我这个年纪,才慢慢体会到,只让被人记得你的理论著作,是远远不够的,除非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而有所不同,这样才算是有作为。”
“让其他人的生活因你的行动而有所不同”是熊彼得赋予自己的使命。
超越个体需求的目标,往往需要除了天赋以外更多的特质和能力。这种选择需要打磨和优化自己的性格,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自己的劣势。如果实在做不好,就要打开心量邀请他人来合作,让别人用你不舒服的方式来工作,这也需要磨炼。
这过程非常痛苦,很多时候需要逆着自己的天性来,但是因为他们目标感足够强,价值感足够大,所以他们也愿意跨出这一步——不怕痛苦,就怕痛苦得没有价值。
有人可能在吃穿上毫无所谓,是个“环境人”,在玩乐上随心所欲,是个“个性人”;但是在自己真正看重的事情上,马上精光四射、认真死磕、差不得分毫,这一面就是“使命人”。
这三类人,一种是环境决定命运、一种是个性决定命运、一种是使命决定命运。
第一种人占了绝大部分;第二种人大概有20%,是活得自我自在的人;第三种人则属于人群中的少数。
以上是理论,有可能是打破你认知的理论,我并不知道你能否接受,不过接受是一个过程,选择才是开始,路还很长,很少人会教你怎么做,只会告诉你正确的认知。这显然有点“不负责任”,然而,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对自己负责任,不是吗?
从 Nobody 到 Me,最后再到 We ——自我成长之路,就是从第一种人到第三种人,逐渐扩大对自己命运把握能力的过程。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9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