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习宁向东的管理学,把预算观念变成家风。预算,就是用数字来事前推演,形成一个基准,是保证效率、防止失控的一个主要工具。
我主要学习生活中的预算,建立一个广义的“预算”观念。一个好的“预算”观念,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如果你能把预算的观念形成家风,还可以影响几代人。
当孩子在外地读书,还没有挣钱的能力的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算算账,分清楚哪些是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偶然的支出,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管理、财务的管理,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
预算,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1、 帮孩子建立一个预算的观念。预算和计划,都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能力。预算的目的,是为了让一个人在多数时间里,处于一种说得清楚的稳定状态,这样才能有精力去对付那些少数的、突发的意外,一个人的行动边界才会更大。
2、 有助于家长通过财务数字的变化,来推断出孩子们的行动,进而看到数字背后的行为。
说起预算的观念,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的事情。我爸爸是一个习惯记账的人,虽然大多数情况是支出大于收入,但他也有项目清楚、收支平衡的习惯。他有一个专用的放账本的抽屉,平时他对再三嘱咐,一定不要动。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是在学校里寄宿,爸爸对我比较苛刻,每周需要用多少钱,他算得清清楚楚,一分不多,一分也不少。如果某一天用超了,就意味着有一天没饭吃。让我不得不计划,认为他很小气,不像其他的父母那样,总是随便的给,给更多的零花钱。爸爸对我说:“花钱要有计划,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到了初三之后,我已经在爸爸苛刻的要求下,养成了算账的习惯,他倒是大方了起来。也会随便的给钱。有时候一周的钱,我可以用两周,爸爸对我也比较信任,不再那么斤斤计较。
上高中之后,我离家更远了,半年回家一次。那时候寄钱不方便,他就把半年的生活费一次性给我。到了放寒假的时候,我为自己买了新衣服,还有结余,大约还剩一百多块。有的同学回家没路费,还找我借钱。
而君生的情况与我有所不同。他到外地上学的第一学期,父母也是给了他半年的钱,而且非常充足,心疼他小小年纪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城市上学。这让他形成了一种错觉,以后也会这么“富足”,他享受着自己的生活,很快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好日子先过,后来的两个月很难熬,还找同学接济。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学期他的生活费严重缩减,让他很不习惯。也正是这种天壤之别,倒是无意中让他有了计划和预算的意识。
儿子从小到大好像没有钱的概念。我们有时候还会有意地鼓励他消费。但他也不是小气,也曾拿出他大部分的积蓄,为我买礼物,为他自己买玩具。除此之外,他很少花钱。一方面他认为他暂时没有赚钱的能力,花的是父母的钱;另一方面他想存钱,想让钱生钱。
初中已经快过了一半了,每天按时回家,也不需要花钱。只有等他以后上寄宿学校之后,才能锻炼他提前预算、计划消费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