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中校长曾在国旗下发言:「学习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一时底下哄堂大笑,那时,我觉得把「不要早恋」说得如此文绉绉的,真是够了!
长大一点,发现校长说得不错,确实有许多诱惑埋伏在求学的道路上。像是QQ、网游、微博、快手……常常一刷就根本停不下来,一天就这样匆匆逝去了。
但还是不明白「学习要耐得住寂寞」
书读多了,渐渐发觉,人只有在独处时才得以真正提高自己。
第一次看罗梭的《瓦尔登湖》时,非常浮躁,总是不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学习,经常是带着耳机,拿着书,倒在沙发上看。觉得不舒服了,就站起来看,感到累了就又躺下了。
当时觉得这本书好难懂啊!躺着躺着就睡着了,没想到它居然治好了我的「熬夜症」
就这样陆陆续续的看了三分之一,一次翻书,意外发现它的作者不叫「罗梭」是叫「梭罗」……唉!怎么这么浮躁呢?
记得第一次看到作者名叫「罗梭」还吐槽他与「啰嗦」重名了。
第一次看最终没能看完,因为浮躁得没法看下去,同时也看不太懂。
现在是第二次看,其间也看了不少书,觉得可以再挑战一次《瓦尔登湖》
然而还是没能看完,还是弄不太懂。不过看三分之二,也体会到了一些书中悠然的底蕴。
02
看书时,会时不时想象自己居住在瓦尔登湖旁,建小屋,种庄稼,无人打扰,安得静好。
身边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喜欢这种田园生活,小时候那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概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甚至连稍大一点梦想都不再有过,只是想做一个普通人,简单而又幸福地度过此生。不知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还是未来的愿景真是这样,诗和远方渐渐被大众奉为圭臬。
是啊!谁不想追寻这疯狂世界的一方净土呢?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早在2000多年前的曾皙便有如此的闲情逸致,博得孔子的啧啧称赞。若能过上这种生活,岂不美哉!
在某种程度上,如今某些人口中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实有些叶公好龙的感觉。
在田园生活,一开始会很美好:会得到清新的空气,会感到美景的怡神,会发觉这种难能可贵的清静是如此美好。可不久后,它的缺点就像多米诺骨牌一般一一展现了出来:无人可以倾诉衷肠,夏天蚊子很多,冬天冷得要命……
但梭罗真正实现了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并且每天过得非常充实。如今我们的幸福不在取决于物质的多少,而是在于精神是否富足。他在书中提到「人的富裕程度恰好跟他能将多少东西弃之不用相应相辅」
当时便感叹作者思想的前卫,居然能在150年前体味到断舍离。
正是因为断舍离,他才得以思索「我居于何处,又因何而生」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这样解答:
我走进丛林,是因为我想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生活,以图直面生命的本质,以验证我是否无法领会它给予的启示,以免在我弥留之际,发现自己没有真正地生活过。
几个月前,我同样想到了这个问题: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
在《遗愿清单》中作者这样看待人生的目标:「人的一辈子结束时,在上帝面前会被问两个问题,如果两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就可以上天堂。第一个问题是:你快乐吗?第二个问题是:你让别人快乐了吗?」
我想,用倒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像《遗愿清单》中的主人公一样,写下自己在逝世前必须去做的事。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什么都想试一下,于是不写了,干脆在笔记本扉页写下「随心所欲,大胆尝试」并视为圭臬。
03
罗敷在《这么慢,那么美》中说:「我是一个地球人!就像一棵树,它并不知道它长在哪个国家,它只是长在地球上的一棵树。」
在想清楚人生信条之前,发现自己真的白活了十几年,在这些年中,我未曾有一天是为自己而活。小时候为了讨父母欢心,稍大一点为了作业累死累活。直到现在才发觉,人更像一棵树,强大而又孤独。若依附于他人,躲在密林之中,势必得不到足够的阳光,无法专心完整的洞察自己。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句话:「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老师曾告诉我们,要想清楚自己这一生最想要什么。那时,所有人都觉得「快乐为生命之本」于是,便有人回答说,自己想玩了吃,吃了睡,睡了玩,玩了吃……那时感觉这样生活也不错,每天开开心心的。
这是还没觉醒的时期。
经历的事多了,才发现那种生活会要人命,会使人搞不清自己存在的价值,会使人稀里糊涂的用掉自己的生命,而不自知。
梭罗为了真正活过,敢于僻居瓦尔登湖两年。成为一棵真正意义上强大而孤独的树,只有孤独才可真正探索真实的自我。
04
很多人把孤独和寂寞混为一谈,它们实则不是一回事。
孤独是自成世界的独处,像梭罗、一行禅师、法顶禅师……
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像整天刷着简书聊以自慰的各位看官。
孤独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做到「和、敬、清、寂」对环境以和谐,于人以尊敬,但不影响自己的清寂。
寂寞的人如同困兽一般在世间踱来踱去,想要逃离凡笼,却又无所适从。
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人们不敢同自己对话。
社会心理学鼻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别人的表演,这个表演中包括了自己的生存模式」
真是这样:当自己一人在宿舍时,无拘无束,但只有一个舍友进来——表演由此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太善于伪装自己!
我们与自己的相处时间其实很少,大部分被电脑、手机、亲朋好友所支配。通常自己还十分认可,偶尔还会得个「取悦症」来玩玩。
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自如地生活。但孤独绝不仅局限于一个人找块地方去僻居,孤独者也会有许多朋友,但在他们身上,你可以发现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
梭罗便是这样,与环境和谐,给予人恰到好处的尊敬,还不失清寂。在瓦尔登湖畔去深切的活着,吸纳生命所有的精髓,浑身透着智者的素质。
人在独处时,精神才得以自由,精神自由还以真实自我。
当人与人凑得太近时,看到的是被放大的优点,或是被夸张的缺点。人们相互伪装,领略不到彼此的全貌。人也是会变的,靠的太近会察觉不出这种变化,致使面具碎裂之后,人们的关系也就断了。
05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每个人得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的事我说了算,不用征得你的同意」
当人们没有界限意识,彼此靠的太近,就容易出现病态共生,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
人们害怕距离,因为距离会使人感觉孤单。在古代人们一旦被孤立就意味着死亡,这种想法随着我们的原始脑一直遗传到现在。
现在适当的距离,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们产生智慧。人们往往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思考别人产生智慧的。
适当的距离还会使我们成为完整而独特的风景。当人们天天在泡在一起,很快便会厌烦,因为新鲜早已不在,两人分别之后再次相见时,感情才会浓。像在外地上大学时,自己会十分想念父母,但与父母在一起时却不会有如此浓烈情感。「小别胜新婚」也是这个道理吧!
距离还会产生思念,产生你身在其中最难觉知的情感。
06
距离使人感觉孤独,拥挤使人丧失敬意。
现在生活拥挤异常:上课拥挤、工作拥挤、地铁拥挤,就连自己的房间都是拥挤不堪。
这样拥挤的环境,无论你愿不愿意,人与人都在不停干扰,都在互相打搅。
正是这样的拥挤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敬意。
正如我们不断与别人讲话,所以我们很少有时间同自己对话;正是常出现的东西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我们失去了儿童般的好奇心;正因为我们被人包围着,所以我们有时会想找一个远离喧嚣的地方。
拥挤带来喧闹,喧闹剥夺了我们宁静,剥夺了我们的闲情。但人只有在宁静之中以闲情才可欣赏他人之美,才能欣赏生活之美。
所以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孤独!
我们只有不需要和别人交流时,才能让我们与自我交流。只有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时,才会真正和自己打交道。
07
很多人认为孤独者很无趣,因为有趣的人只是很受欢迎。
其实孤独者极其有趣,极其丰富的人。他们不是迫于无奈而陷于寂寞,这是他选择的一种自我消遣方式。
梭罗在书中说:
「我无意过那种缺乏意义的生活——生活何其美妙!我也无意顺从天命,除非十分必要。我想深切地活着,吸纳生命所有的精髓,活得像斯巴达人那样刚劲强毅,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披荆斩棘、斩草除根式地开辟一条道路,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如果生命注定卑琐,那么,如何将其中的所以劣根清除殆尽,然后将它公之于众;如果生命是崇高的,那么用自己的经历去给予验证,能够让它在我下次的游历中得以显现。」
一个人能享受孤独,在孤独的状态当中,始终自得其乐,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他们在自我给予新鲜感、辛福感与满足感。他们在自我赋能,自己创造价值、创造意义。
原来学习真的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