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本文共4054字,分为五部分,主要讲的是我订阅专栏的过程以及我用“得到”的原因。
2.我一直想写篇文章,认真地向别人介绍一下这款软件。正好赶上这个活动,我也终于下定决心码字了。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体会,略有偏见,我唯一能保证的是——真实。
3.在提到专栏作者时,我就不加“老师”二字了。这并非不尊重,只是我觉得直呼其名会让文章显得更为客观。
一、开始在“得到”上付费
我从2013年10月接触罗辑思维,罗胖店里的商品就算不买,我也会留意。当他在2015年底推出“得到”时,我很自然地下载了。
最早的“得到”没有订阅专栏,只有“知识新闻”。后来“得到”里东西越来越多,有解读版书籍和音频,电子书,还有每天一篇公众号“今日值得花时间”的文章。除了电子书,其他功能都可谓独创,而且做得都很好。当时我只是偶尔听听“知识新闻”,没有为知识付费的想法。
去年五月底,“得到”推出订阅专栏,这种收费模式很陌生。我诧异有那么多人订阅,但我想罗辑思维的用户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家、创业者、高层管理人员,中上层阶级群体为主,199的定价倒也不贵。我不认为自己是专栏的目标人群,对“得到”的专栏就没有兴趣——直到万维钢来了。
我看过万维钢的两本书,非常佩服这位前物理学家。万维钢的文章逻辑性非常强,每一个观点都有书籍和专业论文做背书,既烧脑又有趣。他什么书都看,不管是人文类还是科学研究,是畅销书还是难啃的学术论文。当看到他在发刊词中说自己辞职做专栏作家,我就按捺不住自己的钱包了。
二、逐渐订阅其他专栏
我本来只想买一个专栏,可专栏数又在不断增加。虽然我躲过了罗胖的“糖衣炮弹”,但我也怕错过像万维钢一般有“智识”的人。因此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加入了一个盗版群,付了49块钱的“会员费”,以这种方式看了很多付费内容。
有些专栏的文章我很喜欢看,慢慢地我就不满足于看盗版。这个群承诺会分享“得到”一年内所有付费内容,可每天要等对方把资料弄好,然后在众多文件中找到要看的专栏,实在耗时,我还不如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于是我退群,并买了《槽边往事》、《硅谷来信》和《何帆大局观》。
其实不只是盗版,“得到”分享的文章看起来也很麻烦。我加过一个共享群,大家众筹了薛兆丰的专栏,但我看了几篇文章后就放弃了。点击文章后打开得慢,还要按一下“抢读”按钮,这只适合偶尔看看,长期我坚持不下去。
到了今年,当我看到熊逸、严伯钧这两个熟悉的名字时,马上就订阅了他们的专栏。为了更懂艺术,我还买了《雪峰音乐会》。
九个月时间买了七个专栏,不符合我家境普通的大学生形象。其实买《精英日课》的钱是我从生活费里省的,我用实习工资买了三个专栏,花呗买了三个(以后分期还)。
三、“得到”吸引我的地方
罗胖常说他是“知识服务商”,他卖的不是知识,而是服务。一开始我不理解,知识就是知识,干嘛非要说是服务商。
但用的时间长了,我也慢慢理解了罗胖的话,“得到”的专栏至少有三点称得上是服务。
1.专栏语音
几乎所有专栏都配有语音,有些是作者自己朗读,有些是转述师转述。转述师的声音不仅好听,还与文章作者的身份十分契合。宝木朗读的《硅谷来信》正像一位长者尊尊告诫晚辈;于浩朗读《何帆大局观》时速度快、非常有气势,仿佛被何帆带着站在高处俯视世界;田龙朗读《熊逸书院》则有世外高人冷眼看世界、指点江山即视感。我看文章时,感觉耳边会浮现出朗读者的声音。有时我还会打开音频,跟着他们的声音看文章。
配备音频最大的好处是方便省时。和菜头曾提到傅盛买了《槽边往事》却不打开,《槽边往事》没有语音,而对他来说“得到”是用来“听”的,是他跑步时的背景音乐,这或许代表了忙碌人群的心声。
2.每日更新
大部分专栏更新时间是固定的,而且普遍是一周最少五次,我订阅的《精英日课》、《硅谷来信》、《何帆大局观》和《熊逸书院》几乎都是每天更新。日更的最大好处是让我保持学习的状态,每天看“得到”也成为习惯。
马徐俊曾介绍过《纽约书评》的创刊史,1962年纽约各报大罢工,而当时美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已经养成了每天看《纽约时报》的习惯,不看报就很难受,《纽约书评》正是在这个环境下以替代品的身份创立的,用罗胖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解释就是“大自然厌恶真空”。“得到”的专栏就像《纽约时报》,要说没有“得到”是什么感觉,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罗辑思维第五季迟迟不更新、官方又不做任何回复的那段时间。
3.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薛兆丰在知识发布会上说以前写书他只负责写,写完了丢给出版社,至于书卖给谁,读者能不能看得懂,看完之后有什么问题他一无所知。
对,这正是传统图书的特性。看书虽然被当做是“与作者对话”,可这种对话是单向的。
但在这里就不同,读者能随时提问,还能给作者提要求。最早的时候《硅谷来信》不是每天更新,《精英日课》没有“答读者问”,《何帆大局观》不会“周末荐文”、请高手与读者互动,后两者的更新时间也做过调整。作者根据读者需求时刻调整专栏的形式,非常地灵活,这不正是一种服务者的姿态吗?
除了对专栏的“执迷”外,“得到”最吸引我的是它不断的优化。我8月份订阅《精英日课》时是没有语音的,字体也不好看,专栏中都没有复制这个功能。而现在不仅能划线,还可以写想法。
再后来,从罗辑思维花10万块钱买了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版权开始,“得到”陆续有了各种免费的优质文章和音频。在用户体验上,“得到”也一直在跟进,添加“学习时间”、“我的勋章”、“学习小组。“今日学习”和“随时听”可谓十分方便,不用点击专栏查看更新文章。首页还有“名词解释”、“得到周刊”······
现在“得到”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说“学习小组”帖子中的黑色字体无法显示,作者居然还不能删帖。但改善这类功能是迟早的事,我相信“得到”会不断地完善它的功能,带给用户更多的惊喜。
四、学习这件事
终身学习这个概念,我以前就听过,但我不认为学习就是看书、阅读。王烁曾说他就知道一个人是专门看YouTube学习的。在我看来,认真看“奇葩说”也算学习。你可以学习怎么说话、如何与人辩论。阅读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却是——如吴军所说——少有的审视人生的方式,因为审视人生需要闲暇,这是阅读能够提供的。
说一下我在“得到”的学习吧,最开始我会给每篇文章记笔记,同时一条不落地把读者留言看完。专栏的留言质量很高,有人说这正是付费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have a skin in the game”。万维钢在一次书面采访中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说一个新生事物刚诞生时,总能抓住最先进的用户,就像《魔兽世界》刚出来时网友素质之高。
由于文章留言太多,时间长了我就放弃这种学习方式,并动了写留言的念头。我在何帆的专栏中看过一则留言,很好地说明了写留言的意义,那位读者谈到美国教育培训界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在课堂上或者视频里,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但学习效率却很低,过了两周能记下的只有5%。第二种,通过“阅读”能够学习到的内容,过两周,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第四种,是用“示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也就是“践行”,可以记住75%。最后一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
他接着说写专栏留言既是“小组讨论”,也是“实际演练”,甚至能当别人的老师,这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以为认真写留言就能被选上,可情况很糟糕,尽管每一条留言我差不多要写一个小时,但几乎都石沉大海了。我去其他专栏下写留言,情况也一样。
后来我加入各种“得到”学习群,无奈所有的群都是类似的——我很快成了潜水一员。在历经“挫败”后,我已经不在“得到”上写想法或留言了。在“得到”学习的门槛太高,我无法跨越,算是失败的例子。
不过弱者也有弱者的办法,我选择了在“微信读书”上写文章、写读后感、记笔记。何帆有一周专门写文聊他的读书方法,他的终极技是“为写而读”。我的理解就是每天写,不仅写,还一定要发出来让别人看到,把自己的观点、写作水平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我每天会写300~500字,偶尔会写篇文章。说起写作,还得感谢一下和菜头和王烁,《开始写作吧》给了我写作的动力,《《经济学人》写作法》则教我怎么写。
五、批评者的声音
网上对罗辑思维的指责可谓不绝于耳,“得到”也没能幸免。
比较扯的评论我就不说了,谈一个常被提到的问题——很多人说看了专栏没有用,感觉钱白花了。我在学习群中,就常听人给一些专栏戴上“鸡汤”的帽子。
说到底还是大家对作者的期望太高,把罗胖的赞扬当成评判专栏的标准了。其实罗胖的话不能全信,一方面阅历和见识的差异很难保证我们能以同样的视角看待同一事物,另一方面一个商人夸大自己的产品也很正常。这种可能存在的不真实体现在用户花钱要的是一种确定的功效,而有些专栏的内容本质只是作者看着世界的思维方式,简单点说就是思想,可偏偏思想的作用是不确定的。
我订阅《精英日课》不是想成为一个精英,我就是喜欢看万维钢的文章。作为一个IT从业者,成为精英的途径首先是要掌握编程语言、学算法、多做项目、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精英日课》提供的只是一个读书人解释世界的视角,能不能提供实际帮助完全取决于你现在做的事。就像吴军在专栏中说“中国依然是一个大贾府”,难道会有人指望看一本《红楼梦》成为交际高手?这类专栏文章提供的是软实力,软实力最大的特点是你不知道它有没有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产生作用。
熊逸在答万维钢的长文中谈到,正是古希腊人专研“无用之用”的哲学和数学,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举个例子,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的圆锥曲线理论,到1800年后被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于总结行星轨道理论。我们看的专栏文章当然上升不到哲学和数学的高度,我只是想说不必太过在意现在能学到什么。思想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
致谢
我是2013年9月底入的学,10月接触罗辑思维,如今行将毕业,罗辑思维也算陪伴我整个大学了,其影响不言而喻。最后,在“得到”一周年之际,向罗辑思维全体工作人员致谢,也致敬所有终身学习者!
网友评论